【优秀读书作品展播】读《工匠精神》有感
分享:
时间:2023-02-10 浏览:379 投稿: 文作者:生产运营中心 熊林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生产运营中心 熊林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被我们熟知是最近几年的事,一个事物被推到聚光灯下大多不是偶然的,是被需要和切合时代的,是时代的召唤。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发展轨迹,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换到智能制造,从小作坊、乡镇集体工厂走向世界级企业,从日用百货、家电制造升级为汽车、航空航天等现代工业,从经营资产到打造金融。当前,中国人均GDP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走过了资本最初积累阶段,以消耗能源和扩大规模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已处于边际效益递减阶段,这即是近年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究其根源是经济结构存不合理。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面临转型升级,从重规模到重质量发展,从劳动型向科技型转变,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升级。任何改革必然面临阵痛,避免不了也无需回避;日本和韩国的工业发展已是前车之鉴,房地产和低端制造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资本的加速累积阶段而已,要持续的提供发展动力还需另谋出路。故而,国家层面出台了“供给侧改革”和调结构政策,企业层面高度重视创新研发,是战略突围也是背水一战。结合国家战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的需求显得格外突出,是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召唤。战略有引领,发展有突破,基础有支撑。下个十年或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否能够避免“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能否打破“日本式的失落三十年”的魔咒,再此一举。

 

                         重新认知

    在十几年前央视频道曾首播过关于日本工匠的纪录片,在日本上百年历史的老作坊、老店、企业占比达40%左右,而中国的百年老店却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抛开其他因素,单单从人的角度看,工匠及工匠精神便是其核心。能够将一件事做好,能将一件事做很久,还能以代传代,我们看到这些只是外在的行为和表现,有其内在的需求驱动。用“马斯洛理论”来解释,我们所有外在的行为和表现都是基于内在需求,需求是推动情感和行动的动力,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成就。如果对需求进一步的探寻,“冰山理论”诠释需求有深层次的引导、支配--价值观。短期的驱动是需求,长期的驱动是价值观。可以用一生去追求、去做的事,单单从需求出发是不可能的,网络有句“人生很短,但我们可以留点什么”,这是基于价值观的思考,能够在历史长河留下点什么的,一定是“有价值或贡献的”。梵高在给他弟弟的书信中嘱咐,一定要好好保管他的画,终将有人会明白他的艺术,梵高说这句话的时候他还默默无闻,我们也知道他生平只卖出过一件画作,据传还是他弟弟私下买的。这看似是盲目的自信,实质上是梵高看明白了艺术的本质并坚持去探索和创作,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梵高独特的价值观及艺术思想,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了点什么”。日本的百年老店的坚守,是一个个工匠在支撑,他们从平凡的、百年如一日的做着普通的事,他们觉得自己的劳作是被他人需要,能够被人尊重,能够自我成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所以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兑现。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我们热爱的土地上,有多少尊重?有多少人在普通劳作中实现了自我成就?或多或少对“工匠”的认知有所偏颇,在狂热的经济浪潮中只有对“工具”的利用,一时的经济兑现而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了,但我们的认知、思想和文化是严重滞后的,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前进,是没有自信底气的。弘扬“工匠精神”,是一次对工匠的再认知,大到大国重器的设计、制造者们,小到家门口的小作坊工人,他们是被时代需要的,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梁柱。在他们身上都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对事业的坚守,对卓越品质的追求,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坚信在平凡中可以去创造出不平凡,有时平凡就是一种不平凡,普通就是一种伟大,并能够为全社会所认可和尊重。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重新认知不只是个人精神的升华,而是形成新的价值观,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工匠文化、工匠精神。

 

    出“工匠”的地方一定有一片可以令其生长的沃土。

  

                         工匠的成长

     工匠之知。

 

    一个人的改变,一定是从内而外的发生,如小鸡破壳、破蛹化蝶一定是从内在的变化开始。外界环境再合适、条件再优越,没有自主的改变也破不了最后一层薄薄的壳。《工匠精神》这本书利用八个章节,分别从工匠之势、工匠之魂、工匠之魄等八个方面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是进阶工匠,锤炼工匠精神需要着手的方面。对于“工匠精神”从初步的认识,到整体的认知,融合自己的见解,经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合,形成“新的输出”。当能够输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算是逐步建立,行为为之悄然改变。

 

    之所以有上段文字的晦涩说道,是因本书虽有大的框架结构,但在具体展开的每个点之间没有很好的联系,整本书读下来像是整了一盘珠子,如“匠人精神理念是精益求精;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小事做透”,“细节在于用心,用心在于思想、责任、行动到位”,个个珠玑却不能整体拎起。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用自己已有的线(知识思想体系)将新的珠子一颗颗串起来,不然珠子永远是珠子,融入不进原有的体系;原有的体系纳入新的珠子从而实现扩展,即是自我成长。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理解融入我们的思想才算是扎下了根,才具备破土而出的条件。

 

     工匠之行。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一句“知行合一”真是道破世界做事第一准则,知而行了,才是完整的过程。纵使《工匠精神》熟读几遍,没有指导、触发自己的行为都是枉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所知像是看见了远处的高高山峰;我们所行,就是向着山峰迈进的过程,最后不一定能够爬上山峰,站在山顶,但我们已然有了一个目标、前行的方向,这已足够。

           

    最后,我们常说将技术做成了艺术,来形容一个人做事达到了一定高度,将一个产品、服务做到了极致。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要让做事做产品达到艺术的高度,需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的要求;更是融入匠人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带着手的温度,是一种创造。创造,秉承人类始祖第一次仰望星空的思索及基因加持,勇于突破自我局限,或许也突破了人类的局限,犹如上帝创世纪突破了神的局限一样,麦哲伦环游地球突破了中世纪认知的局限,人类踏上月球突破了向往星空的局限,诺贝尔获得者们,他们的开拓、突破了我们现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的局限。如果问艺术带来最大的快乐是什么?那一定是艺术者创造的快乐!如果问工匠的快乐是什么?那一定也是创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