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 人民榜样——观《农民院士》有感
分享:
时间:2022-01-18 浏览:439 投稿:电仪车间 文作者:装备运维中心 吴军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装备运维中心 吴军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他是硕果累累的院士,他是功勋卓越的农民,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三十几年来,他坚持从事植物病理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和他的团队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2015年,他响应国家扶贫攻坚的号召,自告奋勇来到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带领团队奋斗在澜沧蒿枝坝扶贫一线。来到蒿枝坝才发现,扶贫工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它的难度,绝不亚于搞科研。蒿枝坝的村民贫穷,安于现状。开会就是为了领纪念品,上课是也为了免费吃饭,领了 “土豆种子”拿去换酒喝。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会比喝酒唱歌更快乐的事情了。

 

    然而,细心的朱院士发现,这种表面的满足更多的是村民们无奈的表现:因为穷,两个成绩优异的儿子只能选择一个去读书;因为穷,女友搭摩托车跑了,兄弟反目成仇;因为穷,女儿读不起书,不忍被逼婚,离家出走;更是因为穷受伤时会果断选择截指,因为接指头需要3000元,而截指只需要300块。朱院士猛然惊醒,蒿枝坝人首要解决的不是贫穷,而是长期被贫穷压迫下产生的各种不自信。扶贫,不仅要给这里带来能够致富的技术,更是需要帮助这里的人民改变思想,燃起致富的斗志。“扶贫必先扶志”,是朱院士给自己的扶贫团队下的第一个公关课题。

 

    通过录音笔的“隔空对话”,致富村参观,大学生下乡实践,村民当老师,蒿枝坝村民渐渐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此,上课不在是为了混一顿免费的饭,朱院士也在蒿枝坝成功种下了第一批冬季马铃薯,农民受益颇丰,第一次尝到了科技务农的甜头,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3万块。

 

    与此同时,某企业意愿出价10个亿,购买朱院士和他的团队研究的“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正当队员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朱院士毅然决定将“林下三七”种植技术免费送给农民,首先推广在蒿枝坝。面对队员的不理解,朱院士悉心劝导,没有国家,哪来的集体?没有集体,哪来的个人?我们是党员,更应该懂得把我们所学所得回报给国家,回报给人民!

 

    是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朱院士没有将几亿元直接发给蒿枝坝的村民,而是将这个10亿的技术免费送给了人民。三万块可以抽烟喝酒,还可以买一辆心爱的摩托车,但也只能图一时之乐,解燃眉之急而已,把技术传给农民,才是村民真正脱贫致富的根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朱院士心怀党和人民,完成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责任与担当,真正践行了共产党员“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满腔热血依托于党的领航力量,披荆斩棘一步步唤醒农民致富的信仰,将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