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北文化之旅之阳关篇
分享:
时间:2018-09-29 浏览:394 投稿:离退人员 文作者:离退办 小月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离退办 小月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据说这里原也曾经美丽过,闻言,一千多年前,这里曾是湖水碧清、草木丰美的地方,是因为种种天灾人祸,战火连天才成了荒漠。

 

    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早已风化为红尘;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有人说这里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又有人说,在阳关,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可是砚中之佳品。

 

    我在阳关,前者后者我都没有见到,我所见到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于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上,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这就是边塞诗的产生。

 

    远处说,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古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一直很尖锐,矛盾演化的结果必然导致战争,形式主要西周“攘夷”与春秋“争霸”两种。这些战争归根到底源于边界问题,实质上是边境战争。有了边境战争,必然就有边塞生活,有了边塞生活就有了边塞诗,关于边塞诗章早在《诗经》中就有。

 

    边塞诗的题材很多,但主要以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应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艺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由于对边塞生活的亲身感受,深切的了解,所以边塞诗的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虽然边塞诗从西周时就有,但是唐代最甚。王维的《边塞》“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如果说王维的这首边塞表达了对友人出塞的依依不舍情,那么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充分反映了阳关、玉门关这些的荒凉大漠、茫茫戈壁的苍凉。

 

    走进阳关遗址,张骞骑着高头大马的塑像伫立门前,英姿勃勃,进了大门,沿着小路走进去,便到了沙漠上,另一尊高大的塑像--王维在仰天长啸,似乎吟诵刚完成的诗。经过王维的塑像,便到了沙漠。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的阳关,早已硝烟无影,烽火无踪,只有昔日的烽火台还在原址,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战火。依在烽火台而立远眺,一望无际的沙漠尽收眼底,没有一颗树,不见一根草,整个一草木不生的景象,沙漠上,有稀稀拉拉摆放着木轱辘车,那只是今天的人们为了应景的道具。走进通往沙漠深处的一个供游客休息的亭子间,看眼前无边的沙漠,思绪浮想联翩,却怎么也想象不出古代这里的情景。

 

    是啊,如今眼前虽仍然是沙漠一片,但是阳关遗址的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正是这些景象影响了我的思路,而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这里“烽火连三月”的情景,漫步这里,收入眼底的除了绿洲中的阳关遗址和沙漠,再就是远处的雪峰,和村落。“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郭小川的诗句是对眼前这古阳关遗址的最好诠释。

 

    阳关遗址,不管怎么说,我总算是来到了你的身边,见到你的真面目,尽管是如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