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红磷
分享:
时间:2018-09-29 浏览:402 投稿:中心化验室 文作者:党委工作部 胡良平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党委工作部 胡良平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因为友人曾居的缘故,久闻红磷种种,却不得见。没曾想因缘际会,集团公司首届采访实践训练班恰好就在开远,我亦有幸参与其中。

 

    正值秋意浓浓,丹桂溢香的时节,来自十多家单位的同行聚集在一起,许是旅途的疲惫,又许是云南东南部闷热的天气所致,大家是在半寐半醒之间来到了开远市。下高速后是一段水泥路,不甚平坦的路况忽而将迷糊的客人抛将起来,引来阵阵惊呼,也由此将美丽的红磷带入了大家的视线……

 

    红磷的美,在于其宾至如归的热情和温馨。因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咋看到红磷略显陈旧的装置,心中还是不免有些感叹。这毕竟是一间已运载了52年之久的工厂,岁月灰白了它的“青丝”,也刻上了深刻的历史印痕。直到看到那代表云天化的“三缺一”标志,虽然色彩已是淡了许多,却由衷的涌起一股亲切感,这也算是从一个“家”回到了另一个“家”吧。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红磷人的热情和体贴,一如家人般温暖。面对三路人马密集的采访,无论是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还是各项数据材料的整理,或是生活起居的照应,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周到细致。红磷分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梁建辉在与大家聊天中谈道:“红磷因为温情所以团结,大家仿佛亲人一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在这里工作非常舒心和踏实,这是一个干事的地方。”

 

    红磷的美,在于其洋溢的那股自豪和自信。在几位老师的悉心安排下,我们有幸与来自不同岗位的红磷人进行了亲密的接触,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红磷人透入骨髓的精气神。正如红磷党委副书记何刚所说:“自建厂起,红磷人一直在奋斗,或是在奋斗的路上。” 地处红河州开远市边隅的红磷分公司,其前身仅仅是年产15万吨的普通过磷酸钙小厂。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周围的老企业纷纷倒闭,只有红磷人始终保持着艰苦创业的奋斗传统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并通过大规模的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生产规模较大、具备规模生产硫、磷、氟盐及合成氨等系列产品的大型磷复肥生产企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大的困难和挑战,红磷人都是勇敢的面对,与时俱进坚定而为。即便是在发展势头较好时,他们也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并籍此而不断寻求内外部的升级和突破,一次次完成华丽的转身,这确实值得骄傲!

 

    红磷的美,在于喷薄欲出的活力。与红磷人接触的越多,也越能感受到这股扑面而来的气息。脏活累活抢着干、加班加点主动干,每个员工都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在采访期间,我们了解到,为了降低当班期间的生产成本,无论是班组长还是一线的员工,都会认真地对装置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讨论出最佳操控方案。有时为了核算成本,甚至会计算到深夜。磷酸厂主任工程师石春发说:“不仅是班组间相互竞赛,员工与员工之间也在相互竞赛,大家都在比,看谁的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当班的8小时完全变成了精打细算的8小时。”

 

    红磷的美,在于坦诚纯朴的真实。真实是源于其本性和素养,彼待人以诚,人亦托之以心。红磷分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许静这样评价红磷的员工:“活得简单而又真实,这就是红磷人。”

 

    而我们就见到了这样一位真实的人,他就是化肥厂技术员刘先明。在现场找到他时,他明显刚从忙碌中抽身出来,头顶上还沾着一大块不知从哪里蹭来的石灰,蓝色工作服上也到处是白色的粉尘,双眼布满血丝却依然透着难以抑制的亢奋,这是一个朴实的云南汉子。问到对同车间的董志波被提拔至厂长助理的看法,刘先明坦率表示,在此次公司实施契约化管理过程中,董志波作为青年代表被提拔到重要的管理岗位上,他确实有些羡慕,但更多的是兴奋。因为他知道,只要努力的工作,自己的未来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红磷的美,还在于融于自然的葱郁。进入红磷的第一眼,就是那颗枝繁叶茂的大树。一座座办公楼沿坡而建,充满生机的绿意点缀其间,静谧中自有一份清爽舒适。及至生产区,层次分明的管道整齐交错,又是别有洞天。而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却是在红磷分公司安全教育短片中的那惊鸿一瞥,其掩身于黛绿葱郁间的恢弘去处,赫然是红磷人自豪不已的磷石膏渣场。

 

    这是目前全省最大的磷石膏储存场所。红磷分公司总经理李天华曾自豪地说:“谁拥有了磷石膏渣场,谁就掌握了磷肥行业的主动权!”

 

    磷石膏渣场还有个很有诗意的名字--雨洒箐。然而由于采访耗时过多,竟一直寻不到闲暇的机会。没能去成美丽的渣坝,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