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梦依稀
分享:
时间:2017-08-14 浏览:374 投稿: 文作者:天盛公司 邓友华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天盛公司 邓友华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一)
 
    我出生在川东的浅丘陵地区,重庆没有直辖前应该算是川中。那里山清水秀,植被繁茂,河汊纵横,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小地名叫白果屋基,据说家门前有一棵硕大白果树(银杏),树龄有几十上百年,我外婆说她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的。我外婆是上世纪80年代去世的,享年80岁。可见应该是有些年月了。及至我出生时,已经没有了,问及去哪儿了,曰“大跃进”用来炼钢铁了。
 
    我确实见到过老家的古树,就在家门口有三株紫薇花,俗称腻腻树。用手轻触其表皮,但见整株树的枝桠都摇曳飘忽,似乎浑身发痒,仿佛不能自已,煞是有趣。据说也是不知哪年生长于此。年逢七八月间,稻谷黄梢时,满树红花,娇艳欲滴,远远看去三团火红。引得过路客人驻足观看,啧啧赞叹。有欲求者,家人慷慨,会从主树旁挖取一小株小孽赠与,遂皆大欢喜。即使无人看管,也从未失窃过,盖乡人的淳朴一览无余。
 
(二)
 
    我出生时文革还未结束,处于合作化阶段,还不大能吃饱饭,吃的杂粮较多。有一回驻队干部(那时每个生产小队都驻有一名下派干部,指导和帮助发展生产),问我中午饭吃的什么,我说吃的南瓜稀饭。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段岁月总是瓜菜很多,饭却不够吃,这大概就是那段“瓜菜代”的岁月。我还吃过一种高粱粑,硬的来可以打死狗。最多的莫过于红薯,截止到高中毕业,红薯基本为我的半主食,素炒红薯叶、红薯尖可以说是一道美味的新鲜小菜,就是油少点。可见当时生活的艰苦。现在说这玩意是第一抗癌食物,我心中窃喜,难怪我身体一直康健,原来是红薯的功劳。
 
    联产承包后的那几年,农村的活力一下就被释放出来了。农民有了自己可以独立耕种的土地,温饱问题当年得到解决。不管吃什么,总是能吃饱。但是邻里之间的矛盾却陡然增多了,那几年,你经常可以看到邻里因为土地边界,甚至哪家的鸡鸭啄食了人家一株稻子,都会大吵一架,甚至大打出手。盖因饥荒年月确实把人害苦了,知道土地与粮食的珍贵。但是,吵归吵、打归打,到底“远亲不如近邻”,不可能“鸡犬之声相闻,小民老死不相往来”,过不了多久又和好如初。遇到逢年过节,或是哪家有红白喜事,该聚在一起还聚在一起,该帮忙还帮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仿佛从来就没有闹过矛盾,一脸的质朴暴露无遗。
 
(三)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不是没有幼儿园,合作化时代,每个生产小队都有幼儿园。我很淘气,死活不愿意去上。我喜欢一个人到处去玩,徜徉在山野之间,抓蜻蜓、捉舞蝶、捕蝉、拾蝉蜕。我最喜欢在夏季到田野里找蝉蜕,蝉蜕是一种中药,积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拿到乡卫生院去换钱。因为是按个数算钱,为了不弄碎,就拔一根很长的狗尾草茎,把每一只蝉蜕折掉一只腿,穿在上面,一长串一长串的。蝉喜欢把壳蜕在榆树、黄菁(一种灌木)、巴茅(四川特有的一种大型草本植物,叶类似甘蔗,会抽穗开一束大花,类似芦花)上。很容易就能找到。
 
    我还喜欢去抓鱼捞虾,那会儿这些玩意到处都是。不像现在,一般都是养殖的,那时全是野生的。整天把自己搞得像个泥娃娃,浑身脏的不行。父母要忙农活挣工分,是无暇顾及的,都是外公外婆看管,都七老八十的了,断断乎是无法节制的。还是外公有办法,“姜还是老的辣”。你要抓鱼捞虾,何不采用文雅的方式呢?于是砍来金竹,买来钓线,拴了两口钩。你去给我钓鱼去,我还治不了你。五六岁的小孩,真正让你静下心来,那又是一件难事。外公同样搬条凳子坐在我旁边,手把手教我钓鱼,不要说还真能钓上鱼来。这样终于让我消停了,同时我落下了喜欢钓鱼的“毛病”,直到今天。
 
(四)
 
    我就整天的这么瞎晃荡,父母亲也是整天忙于生计。转眼间发现我应该读书了,于是把我送进了村小。那时小学有公办民办之分,我读的是民办小学,桌子是条石砌成的,没有板凳,板凳需要自带。每学期开学时带去,放假了再拿回家。老师也只有一名,既当班主任,又教所有的课,包括自然、思想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全能的。作业不多,考试也不复杂,没有奥数,所以读书还算轻松。那时没有强调“素质教育”,但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的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赢在起跑线上”的道理,学校没有升学压力,那时似乎也不重视这个。老师本身就是半个农民,特别是民办教师,家里还有庄稼要种。每天放学后,老师要忙着回家干农活,学生也要忙着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那时除了正常的假期,还会放“农忙假”,更不会补课。读书是一件很随意的事情,“鲤鱼跃龙门”、“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学子来说还是个梦。我就是在这种“道法自然”的环境下,毫无压力的学习,快乐轻松的度过了小学的几年,漫不经心的考上了乡上的初中。那个时代还未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还要考试,后来发现貌似竞争还有点大,因为70年代是个生育高峰。
 
(五)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的头脑也开始活泛了,出现一些个体作坊,我的邻居就开了爆竹厂。自从我识字后,那里便成为了我的乐园。不是去玩爆竹,而是去看书。爆竹壳是用纸做的,而废旧书籍则是主要原料。他们去内江等地收购了大量的书籍。说是废旧其实也就是旧书而已,知识则是全新的。他们收来的旧书中有部分我后来才明白的古籍,少部分甚至具有收藏价值,如民国版的四大名著、《封神演义》、《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等,一些还是线装书,还有整部的连环画。可惜那时我不懂,现在想起来肠子都悔青了。随着爆竹一声旧岁除,这些名著古籍都化成了飞灰。
 
    我确实一有空就扎在那里,初时父母以为我是在那里贪玩,考虑到安全因素,是决计禁止我去的。因为我是家里好不容易盼来的男丁。外公无儿,留下我母亲在身边,招赘我父亲做上门女婿。我是不折不扣的“掌上明珠”,很封建有没有,但那时的农村就是这样。后来知道我是去读书,不是去玩炸药,所以也不再管了。我懵懵懂懂的见书就读,果然长进不少,至少写作文不那么头大了,可以随便东拉西扯的整一大篇,真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作文”。随时都会得到老师的夸奖,还拿来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
 
(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增多。老家的年轻人也纷纷外出,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潮中,享受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红利。老家的人们通过进城务工,腰包鼓了起来,生活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房,全家人搬进了城里,成为了城市居民。没有买房的,也在老家建起了二层下楼,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生活梦想。孩子们读书的条件与我们那时相比更是天上地下,不少家庭花重金把孩子送进城里的重点学校,由妻子或老人在城里陪读。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老家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现代气息越来越重,也变得越来越干净漂亮了。我想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但父母总是觉得老家更好,觉得老家的绿化更好,空气更清新。我也很喜欢老家,她夹杂着我挥之不去的美好的记忆。虽然离家二十年了,但老家潺潺流水的小溪,青青麦苗上的露珠,房顶烟囱里的袅袅炊烟……总是让我魂牵梦萦,老家永远让每一个游子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