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之往事
分享:
时间:2017-09-12 浏览:381 投稿:硝铵车间 文作者:化肥车间 梁静婷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化肥车间 梁静婷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外婆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
 
    每当逢年过节,母亲和几位离家比较近的姨妈都会相约着带着子女一起回去。每每这时,我总是又欢喜又害怕。喜的是,表姊表妹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玩不腻的游戏;怕的是,外婆又在饭桌上给我们“立规矩”。
 
    外婆小的时候,家境良好,举手投足都透着大家闺秀的范儿,对事事要求极高,就连在饭桌上,对筷子的使用也是极其讲究的。跟外婆同桌,拿筷子的姿势自是不用说,那是必须正确掌握的,不然连夹菜的资格都没有。一般来说,长辈没有动筷,晚辈是绝对不能先吃的,即便再饿,也得忍着,眼巴巴地望着满桌子的菜而不能吃,对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等外婆夹了菜,我们才能小心翼翼地开始吃。
 
 
    为什么连吃饭都要小心呢?因为一旦筷子没用对,手背就会接受来自外婆的敲打。夹菜的时候,筷子上不能有饭粒;筷子不能倒着拿;不能把筷子当叉子使;不能与别人夹同一盘菜,避免筷子“打架”;不能在盘子里挑挑拣拣……特别特别忌讳的三点是: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说话,相当不礼貌;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筷子插在饭菜上立着,不吉利;盛汤或者伸手接东西的时候,必须把筷子放在桌上,横放在碗上或拿在手里都不行,避免碰到他人或者碰落在地上。
 
 
    光是筷子的使用,就这么多规矩,更别提其他方面了。一顿饭下来,真真是心累。最开始,一顿饭被打手背若干次,渐渐地,被打手的次数越来越少,到最后,这些规矩,我不用去想起,却也已经忘不掉了。
 
 
    后来,我离了家,在陌生的城市生活着。一次酒宴过后,同桌一位长辈笑眯眯地对我说:“你小时候一定受过很好的家教。”我一惊,突然想起过世多年的外婆。想起她告诉我:“当规矩变成了习惯,当习惯形成了自然,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一个人的风度和修养。”
 
 
    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我发现,我变成了外婆那样的人。我会对孩子在餐桌上的行为有约束,有要求,我可以无视别人但不能看着我的孩子在餐桌上有失礼的行为。我终于明白,外婆教给我的,不是规矩,而是“家风”。它不是一个人对一个人的管教,而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生活作风和生活习性的感染和影响。它是存在于法律和道德之外的,另一种对自我的更高要求的约束。
 
 
    当今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很多新鲜事物一夜之间都冒了出来,很多传统的东西却在渐渐地消失。我们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行为,不能将我们的思想强加于人,但我们可以做好我们自己。积极,宽容,勤俭,自律,为自己的后代做好榜样并使之传承下去,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