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1987年我曾经来参观过,那年7月刚刚技校毕业,8月份就要入厂参加工作了,难得的一个假期,就和几个男女同学约起第一次来成都耍,在成都市区内看了青羊宫、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地,去新都看了宝光寺的八百罗汉,又到灌县参观了都江堰、青城山,然后去爬了峨眉山金顶、乐山大佛,最后坐船到的宜宾,再坐班车回的水富。一晃都30年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我也从一个小小少年演变成了一个快要退休的大叔了,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还是那颗爱好旅行的心,忘不掉的是回忆,继续的是生活,错过的,就当是路过啦。当下流行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呵呵,这个太理想化了!事实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都江堰市原称灌县,隶属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辖区内还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我们早上把旅馆退了,把车子开起,出发前往都江堰,用手机导航都江堰景区,高小德每次带路都把我们带入一个什么疗养院的入口,如是者三,看来导航也不一定全正确,最后我们不得不通过问路人才找到景区入口,该地名为复兴街都江堰景区1号停车场。游都江堰景点需要购买门票,门票90元/人,我们请了个导游为我们全程讲解。导游说她就负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讲解,当然也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周边的景点了,主要景点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这些景点景色都非常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如果大家要去青城山游玩呢就需要另外商谈价格哦,我们说那我们先参观都江堰,至于青城山去不去就看导游你的表现了……
秦国蜀郡太守是个什么官职呢?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郡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李冰是秦国蜀郡太守,就相当于曾经的成都市市长李春城这个角色,可惜的是,李冰修建都江堰是万人景仰,名垂青史,而李春城则是大搞拆迁腐败,成为一大贪官而万人唾骂,锒铛入狱,遗臭万年。
如图所示,如果光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看一下都江堰水利工程,那还不如不来,来了就要有所收获,就要知道当初李冰父子修建的这个水利工程是啥个回事,了解下原理才不枉此行。要知道是咋回事,就必须看图再配上讲解才会明白。
两千多年前修建并使用至今的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这座坐落于岷江上的大型水利工程,由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大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两千年时光荏苒,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都江堰卧铁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现在游客在离堆公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是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都江堰景区离堆公园内的千年古树--张松银杏,传说该树系三国名士张松所植,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此树,虽不是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但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2004年角逐“天府树王”时,获得“十大名桩”的殊荣。不知大家还记得西游记二师兄偷吃人生果的那一集吗?当年就是在此拍摄。这颗银杏树雌雄同体,阴阳合一,每年银杏硕果累累,是离堆公园价值连城的宝贝。
我们都知道,水灾分为“洪”和“涝”两种。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我国历史上从古至今,遭受了无数次洪涝灾害,不管是长江水系、黄河水系还是珠江水系,从当年原始社会的大禹治水到当代1998年世纪大洪灾的军民大抗洪,几乎年年都有洪涝灾害,抗洪抢险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战胜水害的顽强斗争精神。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何变水害为水利,不外乎就是兴建水库,修筑堤坝,疏通河道;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中游地区退耕还湖,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让我们来看看两千多年前的李冰是怎么做的吧。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就有“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⑵,开国何茫然”、“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的感叹,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的多雨地区。岷江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后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岷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全河落差3560米,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
都江堰以上为岷江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地道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此时,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都江堰位于岷江河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河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堆积起来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要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了解以下三大工程就一目了然了:宝瓶口引水工程、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下面依次介绍。
宝瓶口引水工程,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玉垒山虎头岩的一部分。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岷江鱼嘴分水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又称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岁修制度,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华阳国志?蜀志》),二在渊中是指留在内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安澜索桥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今天我们走的路线是:景区入口--离堆公园--清溪园--伏龙观--人字堤--碑亭--飞沙堰--金刚堤--鱼嘴--安澜索桥--松茂古道--玉垒关--景区出口,从鱼嘴过安澜索桥可以登到二王庙,然后乘步云廊电梯(40元/人)爬到玉垒阁最高处,可以俯瞰都江堰市全景和水利工程的全貌,二王庙、步云梯和玉垒阁我们就没去了,孩子们不想再走了,也是哈,娃儿些对这个水利工程一点也不感冒,风景大同小异,就是水和山,没有太多的震撼,她们对李冰父子也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鱼嘴处排队坐上电瓶车(10元/人)返回碑亭,走路到出口,全程大约2个小时左右。
在鱼嘴处遇到几个洋妞,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和她们照相,我们大人么,有那个色心没有那个色胆。
离开都江堰,我们进城找了个馆子填饱肚子,然后和陈仕强两口子开车进成都市区,到四川省肿瘤医院看望在此住院的水富某战友,探视完了后,16时许我们出发,于傍晚19时许到达水富。
至此,2016年青海十日行全部结束,大家安全到家!
总结下,大西北的景点太过分散,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相距甚远,此次出行共计跑了接近三千公里,特别是回程这三天,太赶了,又疲劳驾驶,3辆车,每辆或多或少都出现过意外,好在香烧的高都逢凶化吉有惊无险,因此,建议车友们每趟出门旅行,不要跑得太远,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游玩,走马观花似的旅行都不深刻!
一年了,游记写的断断续续,思路经常被打断。这一年来,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工作上公司从去年9月份开始开展有史以来动作最大的改革,合并机构优化人员,个人的思想上行动上围绕工作波动也较大,好在也慢慢平息下来,只是这游记写的太差,如有不到或者碍眼到读者之处,敬请海涵!毕竟是业余选手的业余爱好,能够坚持写完算是不错了,呵呵,自己给自己一个鼓励呗。
在此感谢云天在线各位小编的支持,感谢这个信息时代,让我们有了网络空间,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下自己的瞬时心情,记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感受自己生命的不凡,不需要华丽辞藻,不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只要开心,只要愿意,写天写地写经历,写爱写情写自己,给匆忙的岁月留下点美丽,留下点记忆,留下点痕迹。
谢谢大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