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之二——汤圆
分享:
时间:2017-02-16 浏览:427 投稿:团委 文作者:小月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小月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位于长江以北的故乡在习俗上很多地方都与真正的北方差不多,不过有一点儿不同,年初一早上北方人是吃饺子,而咱们故乡却是吃汤圆。北方人“饺子下酒,越吃越有”,图个吉利;而故乡年初一早上吃汤圆,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图的也是个吉利;奇怪的是,汤圆在咱家不叫汤圆,叫“元宝”,这大概也是图个吉利吧?年除夕烤火守岁,叫“元宝火”,总之都是吉利之意。

    

     至今我也没明白故乡的汤圆为什么叫元宝?但是那味道却是非常的美呢。

    

     那是妈妈自己做的馅儿。花生、芝麻炒熟舂细,红糖切成粉状,猪油熬好趁热拌匀花生、芝麻、红糖,冷却待用;糯米浸泡好,在碓臼里舂细,再用箩筛筛出的粗的继续舂,一遍遍直至所有的糯米都舂成粉。舂糯米面可是力气活,我家的碓很大,那是用一棵很大的树做成,树根部分装上一根木棒,下端安装上金属的“牙齿”舂米(面)用,树根砍倒的时候留下两个枝桠,可以站两个人踹碓。舂糯米面的时候,我和小姑在后面一人站在一只树根的“脚”上,一上一下地踩,年幼力小,为了省力,又在碓头上栓一根绳子,两人手拽住绳子,脚踩碓尾,这样手脚并用,才能勉强胜任这份工作。妈妈就在碓头,趁我们拉(踩)起碓的时候,趁机刨松碓臼里面的糯米。有一年,就在舂糯米面的时候,妈妈叫我俩踩住碓别放,她将碓臼里面的第一拨糯米刨上来筛,我俩力气实在太小,没踩住,碓头一下子落下,刚好砸在没来得及缩手的妈妈手背上,将妈妈的中指砸成骨折,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从此落下残疾。

    

    包汤圆的时候,温水和面、捏团,上馅儿,再包好,然后下锅煮,汤圆的个儿鸭蛋般大小,煮好后,一碗只能盛四个,那时,有一个谜语,谜面“南面来群鹅,噗咚噗咚跳下河”,谜底就是咱们家乡的这汤圆,想想都觉得这汤圆的个儿确实不小。

    

    灶膛内火正旺,锅内水已沸腾,一个个放下包好的汤圆,烧开,放点儿冷水“激”一下,再烧开,揭开锅盖,洁白的汤圆早已飘在水面上--熟了!顿时间,小屋便充盈着好闻的糯米香夹杂着花生、芝麻猪油香,迫不及待咬一口,哇!满嘴喷香、嘴角流油啊!(那个时候能吃上浓浓猪油的馅儿那可真是小康水平呢)。
   

    我已经四十年没回故乡了,不知道现在的故乡在年初一的时候是否还有这样美味的汤圆?只知道现在的南方过年,吃的汤圆大多是超市卖的,品种也很多,然而,超市卖的汤圆味道怎能与妈妈亲手做的汤圆的味道相比哟!后来,妈妈身体状况一年比一年差,再也没有能力在年初一为我们做这样美味的汤圆了,因此,这美味的汤圆也就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如同妈妈慈祥的笑容,挥之不去召之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