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17年1月25日,是妈妈离开我三周年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妈妈离开我的这三年里,从来就没有走出我的心里,谨以《年味儿》系列文章,献给我远在天堂的母亲。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有童谣为证“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花帽”。其实,因为过年不仅有新衣服新帽子穿戴,有很多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还有压岁钱呢。
那正是全国上下都非常贫穷的年代,但五年轮多么贫穷,孩子们过年的压岁钱肯定是要准备的,那压岁钱大多来自鸡屁股(鸡蛋)、卖年猪、卖粮食等等。压岁钱的数额不会太多,一分钱至五分钱不等,如果能得到一笔一两毛钱的压岁钱那可真堪称是巨款了。
年三十守岁是必须的,这是农家一年中最愉悦最惬意最快乐的时光。一家老小吃完团圆饭,点燃火盆中的大树根,火盆是自己家用黄泥做后晒干的,外面白雪飘飘,寒风怒号,屋内温暖如春,其乐融融,一家人围着火盆边,大人们聊农事、话桑麻,孩子们吃着炒花生、嗑着瓜子儿,一边说笑打闹,一边聊着孩子们的话题,直至上下眼皮打架在火盆边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也不想去睡觉,一定得等到凌晨十二点放了辞旧迎新的鞭炮后才依依不舍地带着期盼的心情钻进被窝--次日初一,有压岁钱的啊!
初一天还没亮,鞭炮声此起彼伏,将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妈妈已经在灶台边忙碌,只等我们起床后给我们煮汤圆呢。
醒了,并不起床,伸手直往枕头下摸,一摸一个准!妈妈早就将压岁钱塞在我们的枕头下了!那都是崭新的硬币或者是崭新的毛票,无论是两分钱或是五分钱还是一两毛钱,都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喜悦。
赶紧起床,小心放好压岁钱,从灶膛内拖出温水的瓦罐,洗好脸,吃完汤圆,就带着弟弟开始挨家挨户地给长辈们磕头拜年了,头不会白磕,也是有压岁钱的呢。从东院到西院,南院到北院,前院至后院,凡是家族中的长辈的院子都要走到,每一次下跪、磕头、祝福语之后,我们就会得到一笔钱,当然也是一分钱至五分钱不等,不过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可是不小的收入。
随着拜年次数增多,我的压岁钱数额也跟着上涨,往往拜完年之后我压岁钱的总数便可达到一元甚至更多!这对于六十年代的一个孩子来说实在是一笔巨款!这笔压岁钱妈妈允许我自己支配,我自己也绝不乱花一分钱,留在给自己买小人书、蜡笔,如果计划的好,还有可能买一盒水彩呢。
过年给孩子发压岁钱的风俗南北方都是一样,只是现在的压岁钱再也不可能是一两分钱或者一两毛钱,而且给压岁钱的方式也不一样,若是孩子不在身边可通过银行卡或是微信就行,虽然很方便,但我还是喜欢年除夕火盆边的长长的期盼,喜欢初一早上刚睁眼伸手枕头下面摸压岁钱的那种感觉,还有那挨家挨户给长辈们拜年的浓浓的亲情味儿,那才是最有味道最有意思的压岁钱啊。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长大了,成人了,轮到我给小辈儿发压岁钱了,每次发压岁钱的时候不由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发压岁钱时候的情景,这情景铭刻于心,深印在脑海,永存记忆,难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