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愧是六朝古都,在这里无论你走到哪里,一不小心就会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民国文化,总统府、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时周恩来总理居住过的梅园新村,以及沿着南京繁华商业街湖南路后面民国时期的旧使馆区等等,足以让喜爱中国近代史的游客着实过把瘾。然而,因为我们在南京计划只待两天,加之初来乍到,对南京的一些景区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错过了总统府、湖南路那些遍及大街小巷、角角落落的民国建筑等,错过了紫金山天文台也错过了观赏玄武湖等园林公园,只去了中山陵,明孝陵便告别了南京,为自己留下很多遗憾。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山陵就在钟山(紫金山)上,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这里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石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作为中山陵主体建筑的祭堂,采用中西建筑风格,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
整个陵区的平面呈警钟形,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醒的启迪。孙中山先生在临终遗嘱中说,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所以设计者吕彦直将整个陵园设计为警钟形,寓意深刻,最贴切地表达了“唤起民众”之意。 中山陵作为一座陵墓,吕彦直在设计上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如依山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中国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属于封建糟粕一类的东西,如摒弃用于显示古代帝王威严的石人石兽,同时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进技艺。整个构思的确称得上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别具匠心,巧夺天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拟将孙中山遗体迁往重庆和台湾,后因恐爆破墓穴损及遗体终未实行。至今近70年,遗体一直安卧在中山陵墓穴内。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品格与精神的象征,在中山陵肃穆的氛围中,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
走进中山陵,苍翠的松柏,碧绿的草地,巍巍中山陵,给人以肃穆、庄严之感,面对孙中山先生的塑像,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几十年过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事迹一直激励着人们,激励着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