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与中山陵毗邻,位于中山陵的西面。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陵园。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明孝陵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说到明孝陵,不得不说说明孝陵的神道。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组成。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等。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这就是明孝陵整个组成。其所有的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所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叙杰说:“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
而神道两边分布的12对石像和4对石人,石刻风格多样,造型厚重简朴,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也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从格局上看,明孝陵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的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陵寝的格局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
从中山陵出来,我们直接去了明孝陵,观毕明孝陵,除了棂星门,转自神道,一边欣赏神道两边的石刻,一边欣赏神道周围的美景。正值仲春时节,樱花等已呈凋谢状,但是紫藤花却盛开,向来喜欢画紫藤的我,面对这茂密的紫藤花自然不会错过,在花架下举起相机,着实过了一把瘾。
告别明孝陵,已经时值下午,晚上,在下榻的酒店对面的一家酒楼,品尝了著名的淮扬菜。
此行南京,虽然没有去成玄武湖、天文台等,但走过的几个地方已足以让人感觉和体会到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京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南京的绿树遍及大街小巷,即便火炉般的夏天,茂密的浓荫都会为你避暑遮阴。
南京是一个非常干净的城市,干净到你在街上走一天,鞋上也不会沾尘。
南京是一个文明的城市,几百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南京市民的素质,只要问路,或是在站台下查询要去的地方,他(她)就会主动上来详细地为你指路。
南京是六朝古都,不仅有明孝陵,有秦淮河,夫子庙,中山陵,玄武湖、天文台,还有很多很多值得一赏的美景。
南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那么,不妨读一读朱自清的《南京》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