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隍庙和豫园名字的熟悉来自于描写上海的小说和电影、电视剧之类的。电影中
某个女角某句台词“我想吃城隍庙的小笼包!”嗲嗲的伲侬软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中对城隍庙庙会的描写更是多了去了,因此,对城隍庙的向往已经很久很久。
城隍庙与豫园毗邻,又称老城隍庙,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历史上的城隍庙屡毁屡建,现在的城隍庙是1926年修建的。抗战时期,中国商人在租界内另建一座新城隍庙(位于连云路金陵西路口,今已改建为多层住宅),于是城隍庙便被称为老城隍庙。1995年开始修缮,并接待信众和游客,据说城隍庙香火极盛。
在原五营一连的两位朋友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城隍庙。有人说,上海的城隍庙相当于成都的宽宰巷子、锦里,其实不然,成都的宽宰巷子虽然有历史,虽然也浓缩了老四川的特色,但因为是新打造,便缺少了很多凝重的东西,锦里就更不必说了。
而城隍庙的有几百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才得以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六个殿堂,总面积约一千余平方米。
城隍庙隔壁的豫园,是永乐年间上海人潘允瑞在四川任布政使发了迹,为了“愉悦老亲”,而修建,故名曰“豫园”。乾隆年间,豫园卖给了城隍庙,改为城隍庙的“西园”。豫园完全是按照江南古典园林的风格而建,始建于明嘉靖38年(1559年),万历5年(1577年)又加扩充,规模宏伟,被誉为“东南名园冠”。1987年重建东部,恢复百余年前故景风姿,新旧诸景相映互彰,融为一体。
现在的豫园占地30余亩,全园擅江南园林之胜,有萃秀堂、仰山堂、三穗堂、玉华堂、点春堂、万花楼、会景楼、快楼、鱼乐榭、大假山等40多处胜景。其中“点春堂”为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的指挥部。“玉华堂”前的“玉玲珑”假山石是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齐名被誉为江南园林三大奇石之一。
比起江南很多名园,豫园不算大,但结构严谨,布局巧妙,园与园之间非常紧凑,亭台楼榭密布,小桥流水,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建筑均白色的墙壁,深灰色的瓦,让我感兴趣的是,江南其他飞檐上的龙都是龙头朝上,而豫园屋脊上的龙则是龙尾朝天,龙头朝下,龙嘴紧紧地咬住屋檐,想来这是当年主人建造时候的一种特别的寓意吧?整个豫园给人的感觉小巧玲珑,而各个屋子里墙壁上悬挂的字画体现了曾经的主人的文化底蕴,看来,潘允瑞还是个儒商呢。
穿梭于豫园的各个小院,感受浓浓的豫园浓浓的文化底蕴,再次感受江南园林风格建筑的秀美,享受着知青情的美好,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呢。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307406.jpg)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325856.jpg)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336428.jpg)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351194.jpg)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405139.jpg)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415994.jpg)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429760.jpg)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448215.jpg)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520804.jpg)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533802.jpg)
屋脊上翘上天的龙尾
![](http://61.166.53.202/newspics/2016051207560684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