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不舍告别老山主峰,岑老兵开车带路,带我们下山直奔“曼棍洞”。汽车在崎岖蜿蜒的盘山公路上颠簸着,一路上,透过车窗远眺崇山峻岭,只见青山叠翠,树木成林,车子经过一片又一片的芭蕉树和竹林。
曼棍洞是老山脚下的一个神秘山洞,有诗云:天然洞穴山中藏,树木葱郁似屏障。出其不意袭敌阵,仿佛神兵从天降。将军依洞好指挥,洞随将军美名扬。捷报频传干戈息,将军直上青云堂。
曼棍是麻栗坡县的一个小村子,与越南接壤。村子很小,常住人口不过几百人。要不是因为战争,一下涌来那么多军人,这个村子会一直沉寂在莽莽大山里,不为外人所知。村子里的人不管外面风云如何变幻,始终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日子过得宁静祥和。
曼棍周围全是大山,山上树木丛生,常有野兽出没。从麻栗坡到曼棍,沿途要经过落水洞、三转弯、郊址城等地方,道路险,弯道大,稍一不慎,就会葬身万丈悬崖,而这几个地方一年四季雾又特别大,在大雾的笼罩下,到处白茫茫一片,一米之内都很难看清,曼棍村在一个坝子里,在坝子中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很大的洞,因该洞坐落在曼棍村,所以,当地人习惯上叫“曼棍洞”。
曼棍洞位于麻栗坡县中越边境老山脚下的天保镇曼棍村盘龙江畔,距老山主峰25公里,距天保口岸(船头)5公里。曼棍洞因其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和良好的地理环境十分有利于防空袭和防炮击,在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边境地区坚守防御作战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若干军(师)级领导机关曾在此指挥作战,它在老山拔点作战、老山轮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年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后,为收复我被占的老山等战略要点,云南边防部队奉命于1984年2月至5月,发起老山地区炮击和拔点作战,一举收复我被占领土,随之转入长达十年的防御作战。在此期间,曼棍洞一直是老山战场轮战部队最前沿的师指挥部所在地,14军40师,11军32师,1军1师,67军199师,47军139师,27军79师80师,13军37师等师机关指挥所均开设在此,至1993年4月老山轮战胜利结束,在这短短十年的时间里,从这个神秘的山洞里走出了55位将军,这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我军高级将领张万年、傅全有、梁光烈、廖锡龙等,当年作为基层指挥员,曾在这个山洞里运筹帷幄,制定和指挥了一场场著名的经典战斗,而战争也锻炼和成就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从这个洞里走下战场的许多指挥员先后都成了共和国的将军,所以人们又将这个普通的喀斯特溶洞又称之为“将军洞”,也有人将曼棍洞喻为当代的黄浦军校,让它在神秘中平添了一种神奇。
曼棍洞所在的曼棍山属喀斯特地貌,山高林密,非常隐蔽,非常有利于防空袭和防炮击。曼棍洞的四周绿树成荫,绿色的植被包裹着山峦,就象巨大的伪装网笼罩着这一天然洞府。曼棍洞背向越南,有高山阻挡,越军炮火很难打进曼棍村,因而师野战医院、工兵、通信、防化等部队都驻扎在曼棍村。
从山下的红光村穿过一条小河,这条河就是盘龙江,在绿荫蔽天的山间小路上踩着水泥台阶,拾级而上一百多米就到达曼棍洞,只有一扇普通木门大小的洞口,洞口上方是一块几十吨重的巨石,洞口壁岩上刻有“曼棍洞”三个大字。洞外两侧为悬崖陡壁,山势峻秀。洞口只能单人通过,洞内却能容纳上百人,若不是别人带着进来,是很难发现这个隐蔽的山洞的,也自然无法知道洞中的玄妙。
这是一个天然的溶洞,冬暖夏凉。进得洞中,豁然开朗,沿洞内石阶而下,洞内有几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台,足以容纳数百人。当年用于指挥所搭建帐篷、木板房、召开大型会议和接待各省慰问团表演节目,据说李谷一、董文华、韦唯优美的歌声在这里久久回荡,李金斗幽默诙谐的相声在这里让人狂笑,傅艺伟轻灵曼妙的舞蹈让官兵如痴如醉。洞内俨然有花果山水帘洞之感,走进洞里,寒气渗人暑气全消颇觉凉爽,犹如无形中有巨大空调一般,冷风频吹,在热带丛林里大汗淋漓的走进来,感觉很舒服。
这是网上找的当年曼棍洞的相片(感谢原作者)。
曼棍洞洞深4000余米,洞高约15米,洞口距山顶约80米,洞厅全长100余米,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溶岩洞穴。曼棍洞洞体呈西南向延伸,分中洞、上洞和下洞,洞内分布着石钟乳、石笋、石柱、石旗、石幔布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整个洞内湿漉漉的,洞内有一条暗河,听得到里面暗河哗哗流淌的水声,长达五千余米,岑老兵说此河通往老山脚下的曼文瑶寨,战前,当地村民经常到暗河捕捉黄鱼,轻者几十斤,重者上百斤。中洞又有三条岔洞,形成洞中有洞,洞中有厅,洞中有水,据说有的岔洞能通往越南境内。第一批进洞部队曾派人沿着暗河进行侦察,结果走了几个小时都没有走到头,为防止越军特工从暗河摸进来偷袭,派工兵在暗河的入口处布满了水雷将其封死。如今,硝烟散去,曼棍洞成了风景旅游区。
洞内一块大石头上写着“长期坚守”四个红色大字。
洞内挂的横幅标语写的是:周密细致、果断指挥、团结一心、保障胜利!
驻足在洞中,我们想像着当初这里的热闹和艰苦,感慨万千,这里就是见证众多将军战斗历程的溶洞,和这里出去的将军相比,哪些靠唱歌得到将军荣誉的人真是徒有虚名啊。人们已经遗忘这里许久了,这里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也被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抛弃了。
进入洞内后,我们没有再往深处探,里面的洞窟黑暗深不可测。这里是喀斯特地貌,若在内地,此处早就被设了收费点,现在这里尚未开发,没人出售收取门票,随便什么人都能随便进出,以后就说不清楚了。比如去年我们骑车去拉萨,路经泸定县,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原址去看了一下,当地人居然都要收我们10元/人的门票钱,着实让人郁闷:红色教育基地收费就变味了。
将军洞前还是多谈谈将军们吧。以下仅为个人观点。通过本人研究发现,时势造英雄,有对越自卫反击战背景的军方高层人员,如今几乎都是让美国人害怕的“鹰派”将军!(鹰派和鸽派隐喻政治立场上的强硬派和温和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当时中越的实力,对付越南边境以民兵为首的武装其实并不需要宰鸡用牛刀,一个云南军区足足有余,可是在当时,老山前线参战部队之多,轮战部队之广可谓前所未闻,先后有7大军区12个集团军数十万官兵轮流到老山地区作战。
文革后的解放军军力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这在对越自卫反击初期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指挥教条,进攻的后期兵力投放分散,战役的衔接不严密。但军方高层通过战争发现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显示了那一个时代领导军方的高层领导的战略魅力。而有意识的从全国抽调相关军队进行轮战,从战争中培养将领,才会有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不少杰出军人,形成中国目前军方将领中的一支有别于学院派有胆有识的中国将军。因此,在陆军里面,现在很多解放军的高层领导在那时都只是基层连队的指挥官,在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之后终于脱颖而出,而不象海军、空军那样,尽是学院派,遇到南海“小菲”这样的小流氓都吓的大气都不敢吭一声。
战争是军人最好的性格表现,战争也是军人与军人对话最直接的工具,战争更是维护主权的最直接窗口。从这一角度,我看老山前线的将军洞就是中国近代军事最牛的黄浦军校!从洞中活着走出来的将军们才是中国国土安全最安全的保护平台!
离开曼棍洞后,岑老兵带我们去老山脚下盘龙江畔离天保镇不远的一家农家乐“老山情怀山庄”吃晚饭。晚饭自然喝了不少酒,然后是去KTV唱歌,又喝酒,然后怎么样醉了的、怎么样回的旅馆都不知道了,只隐隐约约记得还去了岑老兵的公司喝茶,下车又正好淋上一场倾盆大雨……
这是老山脚下的木瓜树,据说木瓜一年四季不停地结,一棵树可以结100多个。
是香蕉还是芭蕉?反正味道很正,很甜。
这是盘龙江里的河鱼,最特色的一道菜就是芭蕉叶炖肥肉,这是当年老山前线的战士们发明的一道菜,超好吃。
我们住在天保镇“云天大酒店”,哈哈,没有看错吧,云天化的酒店开到了天保口岸?非也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