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陈氏民居,我又寻向郑氏宗祠,但见大门紧闭,原来郑氏家族正在筹备宗祠修复,为游人安全和古建筑保护停止了开放。我在宗祠前拍了几张照片后,又向人打听别处的古建筑,碰巧遇到的竟是一位郑姓老人,他执意要带我去前面村头参观,并边走边当起了义务导游来。
明洪武年间,明朝军队进入宝秀来到一湖相邻的普胜村,原来聚居于此的傣族百姓被迫迁往元江、西双版纳,随军入滇后人丁兴旺看上此地而定居于此的郑姓汉族,遂将村名改为郑营,但村西和村东仍为彝族聚居。村前的赤瑞湖原名西湖,清康熙52年(1713),忽水色赤如丹砂,经月余,故更名赤瑞湖。赤瑞湖系高原天然湖泊,面积曾达24.5平方公里,水面直到村头大路边,大鱼有几十斤重,1950年缩为8平方公里。东向有端溪河,水流直下异龙湖,汇入南盘江。明崇祯时,徐霞客考察盘江西源时,溯源而上,终于秀山下发现盘江西源源头。原来的赤瑞湖水质清澈,湖中种荷养鱼,湖岸杨柳依依,水鸟飞鸣,渔舟轻荡。历史上,赤瑞湖曾两度干涸,2010年又因旱灾干涸,据说石屏人民正“抓住机遇整治赤瑞湖”。现在站在村头却只能见到满目的庄稼地。
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郑营村早年名副其实地依山傍水,更是景色如画。全村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40米。中间有一条呈东西向的青石块铺成的路,长700多米,宽约3米到5米,把村子分成上下两半。村内有“三街九巷”。三街为南巷后街、北巷前街、村中正街。九巷为陈家巷、西陈家巷、马家巷、深巷、余家巷、张家巷、李家巷、里沟上巷、马沟上巷。1999年被命名为省级文化名村,因而又有云南第一村的美称;2008年又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只可惜,我赶时间,也体力有限,未能一一游遍。
郑营早年的汉族先人都来自江南,并把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建筑情调带到了滇南的赤瑞湖畔。其实,郑营村除了有名的郑姓、陈姓外,还有武姓、李姓,各姓皆自立宗祠,另外还有司马第、进士第,西洋楼,民居建筑大都为以土木结构青瓦铺顶的双层楼房四合院,方位都是坐北朝南,原来全村有403座四合院,至今保存完整的尚有28幢,但我还是遗憾,有些古建筑因历史缘由而破烂不堪甚至完全消失了。
郑营人杰地灵,传奇人物陈鹤亭,从宝秀这个宁静而古老的滇南小镇出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进士,他东渡日本游学,回国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秘书,最后,又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实业家,把中国第一条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修到自家门口--宝秀作为这条铁路的终点,也是他自己铁路的终点。另外,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陈昆瑞、西北大学教授陈服官等,都是郑营人。
热情而怀旧的老人边介绍边感叹,我觉得他也许在“貌相”,对像我这样的游客也许有某种独特的感情和期许。我对他除了由衷萌发的感激就是油然而生的共鸣,我对郑营古村的建筑及其人文掌故的印象因而也十分深刻。
踏着青石板路离开古村时,我想的却只是“抓住机遇整治赤瑞湖”什么时候大见成效,赤瑞湖有没有可能恢复辽阔水面,荷香鱼肥,水鸟飞鸣,轻舟荡漾的景象了。村头牌楼上的对联我记了下来:“青山碧水容毓秀;古营神采胜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