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宝秀镇上,我因思维惯性,只想着晚上要回石屏县城,以便次日前往元阳,未好好请教当地人,也怪我来前准备功课不够,加之穿了新买的皮鞋,在郑营就把双脚弄得生疼,竟受已经到过想法的控制,只在老街游了一段,拍了些照片就坐三轮赶到车站,登上了石屏班车。如果我知道还有真正值得游览的美景,当晚住在宝秀,次日也最多迟半天到元阳,也许就不会留下再难弥补的缺憾了。
宝秀取当地名胜宝山阁、秀山寺各一字得名。
宝山阁位于镇东宝山顶上,始建于清雍正5年(1727年),阁以山名,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建。宝山阁为三重檐六角攒尖顶,等边六角形砖木结构,面阔5.48米,高17米。底层内外通柱共12根,柱距3.1米。东西两边有圆形梅花窗,阁门南向。前与秀山寺遥遥相对,背后倚茂林修竹的月光山。据说,登上第三层楼阁,可眺望宝秀镇全景。
秀山原名鹫山,林茂竹修,古木竞秀,名贵花草四时不绝。山中寺庙于白云翠微中时隐时现,景致优雅,风光秀丽,明末清初被当地文人雅改名为“秀山”。清朝末年,云南红河石屏州人任英的《咏秀山》诗云:“没地松花香野磴,拍天水气卷平畴,泉飞百叠声犹活,阁枕山峰翠如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秀山的秀美。
真的,很可惜我没能亲见:在秀山脚清波粼粼的水库旁,就有一座清代建造的“憩亭”。亭子精巧雅致,亭边有一石碑,碑上刻“秀山”二字,是清代廪生涂应恒草书,笔起游龙,形神飘逸。游人到此小憩,俯瞰青山绿水,倾听鸟语蝉呜,欣赏文人书法,顿觉疲惫全消,尔后抖擞精神沿石径拾级而上,但见曲径通幽。登山顶而远眺,山峦叠翠,赤瑞湖和宝秀坝子的湖光山色与村庄阡陌尽收眼底。
秀山寺清代前原名真觉寺,始建于唐代,后几经重建,由山门、前殿、左右配殿、厢房、大雄宝殿组成四合院。1924年新造凌云阁,流丹耸翠,梵铃清音,令人神爽。据说,寺中供奉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圣像,儒佛道三祖齐等,共享民众香火。寺内木板楹联很多,有清书法家赵藩、陈荣昌等题咏,为秀山增色不少。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撰写“秀山奇峰迎三宝;山色湖光聚七盘”;近代著名诗人袁嘉漠撰写“游世界三千,只爱此空山风月,古寺烟霞,听彻梵钟,声声入耳;览营盘十二,问谁将绿野桑麻,黄云稼穑,写入诗卷,字字关心”。秀山寺周围古柏参天,浓荫蔽日,寺内古梅,枝杆苍劲,花开时节,繁花如雪,幽香满院,寺院西边有一潭清泉,冷饮时沁人肺腑,浊气顿消,取烹秀山特产梭萝茶,则清香四溢,游人都会以一饮为乐。
宝秀老街两边散布一些破旧低矮的古典民居,似乎着重保留的主要是院门,古色古香的木雕装饰标本式地夹在一块块斑驳的泥墙和别扭的瓷壁之中,商铺和餐馆都跟风到公路要道边现代楼房的门面中去了,所以感觉人气不足,冷清萧条,但这种冷清萧条却因时时从石板路上隆隆而过的车辆搅扰,没有郑营那些同样破损严重的古建筑那样耐人咀嚼。
已被荒废的宝秀火车站(1965年建)也应当去看一看的,遗憾我也与之擦肩而过。这个滇越米轨铁路(19世纪末法国人在中国取得修筑权)支线,曾着意于主权和地形因素而设计的寸轨(600毫米)--国人民营--元勋是宝秀郑营人陈鹤亭,最大坡度可到40‰,转弯半径可一小到50米,个(旧)碧(塞寨)石(屏)铁路的终点站--据说,当年法国工程师尼复礼士曾提出客观有益的建议:“该路的作用不过是县与县之间的交通运输,采用6寸轨就可以运输自如,并可以省料款十分之四。”另外,还有郑营半西山腰和长春阁和玉皇阁等,也被我无意间错过了。
但也可乐的是,上述“留白”都是结束滇中南漫游之后,回到昆明详查网上资料才知道的,那几日一路的旺盛游兴并没有受到过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