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早已从地图上消失了地名的废城。
知子罗,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是原来的碧江县城和怒江州州府所在地,建于五十年代,毁于七十年代,废弃的原因是曾有专家论证这里将会被泥石流淹没,所以州府便搬迁到现在的六库,碧江县也被撤销。可论证毕竟是论证,几十年过去,知子罗仍然健在,但是一个县城却永远从地图上消失了,一个被称为“活遗址”的废城诞生了。
从地理上来看,知子罗只是碧罗雪山上的一个小村庄,但从历史上来说,知子罗却是个特别的地方,尤其对于那些生长生活于怒江、熟悉怒江的人来说,知子罗承载了太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
让时光向前追溯,这里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在怒江州的不少文史资料和地方志资料上都能见到关于这个小村庄的记载。到底是怎样的原因,让那么多人不顾路程遥远长途跋涉来到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村庄,到底知子罗有什么值得去回忆去祭奠去研究去探讨?人人都说知子罗是遗址,是原州府遗址、碧江县城遗址,还有滑坡遗址等等,这些遗址上又到底记载了些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向知子罗。
“知子罗”为傈僳语“李质洛”之谐音,“知子”意为“好”,“罗”是指“这一片地方”,“知子罗”含义“好地方”。另有“益味”之称,怒语,指富裕的地方。
知子罗在建立的74年里,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1954年至197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这是一片好地方!不仅占有三面阳坡自然环境的好优势,更由于其地理位置,特别是历史上战略位置的关键性早就受到重视,可见知子罗悠久的历史。
知子罗自有怒民以来,系自成部落,素未归服,原无土司管理。但是在抵制“片马事件”后英帝国主义对西南边疆的鲸吞蚕食中,知子罗人也曾立下汗马功劳。
根据知子罗和周边村落居民的回忆,那时候的知子罗从开始成为碧江县的行政中心,到新中国成立的37年间,从仅有两栋土木结构瓦屋民房和一座四合院设治局衙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进行城镇建设,短短几年间建设了州、县机关用房,民族贸易大楼、书店、学校、医院、礼堂、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工人俱乐部,还在县城中心广场修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式八角楼图书馆。直至1986年止,这里已建成一座傍山环列,高楼屋宇,鳞次栉比的新山城。仅兴建房屋就有三百多栋。1986年这里党校、中学、小学教师进修学校、碧罗完全小学、机关幼儿园、知子罗幼儿园,有县科委、科协、农牧技术协会、会计辅导站、气象站、县群众艺术馆、图书馆、体育场、工人俱乐部、影剧院、新华书店、县人民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应有尽有。
知子罗曾经是培养各族子弟文化的摇篮,这里曾经的书声琅琅将多少怒族少年带到了山外。
出了六库,顺着怒江大峡谷的盘山公路,我们向知子罗出发,正值春末夏初,一路上青山、云雾、山花、村寨伴随我们一路前行,不一会,绸带般的怒江被我们甩到山下,弯道也更多起来,景色却越来越美。我们的“坐骑”依维柯停靠知子罗村口,我来到知子罗村最高的地方,哦!我们已经来到了群山之巅,什么是一览众山小?什么是放眼世界?群山峻岭已在我们的脚下,远处的青山云雾袅绕,近处的知子罗村坐落在青山之中,恰如人间仙境。
村子已经很破落,也很冷清,见不到年轻人,孩子们可能上学去了吧?只有几位老人和妇女三三两两地前往村子里的教堂去做礼拜,后来才知道,这天是复活节呢。司机小邓告诉我,怒江州很多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因为如此,这儿的人很少打麻将(赌博),也很少酗酒,这倒是良好的习惯。
站在破旧的原县图书馆前,徘徊于图书馆前的小广场,看人去楼空的破旧办公室、昔日的小学校,面对残垣断壁上墙上残留下来的文革时期的毛主席头像和闪闪发光的五角星以及那时代的标语,我沉默了,沉默的同时,脑子里迅速设想当年这里的辉煌与繁华,可我怎么也难以将眼前的这一切与繁华、热闹、辉煌等词联系在一起……
是的,专家们的一个预言,就这样将一个县城从中国地图上彻底消除了,留下的是这些破旧的建筑和破旧建筑中仍然繁衍的炎黄子孙们。
我无语。
到达知子罗,脚下是一片美景
原来碧江县图书馆
小广场上留存下来的毛泽东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
残垣断壁上留存下来的毛泽东头像
让人想起了三忠于四无限的时代
原来的办公楼
原小学校墙壁
那个年代留下来的标语
小广场的碑文是这么介绍知子罗的
穿戴整齐的怒族大妈佝偻着腰拄着拐杖前往教堂做礼拜
知子罗村只有这个教堂看上去很新
山脚下怒江对岸的这个怒族村寨是政府出资建设好免费让怒族人居住的新居
怒江上有很多这样数也数不清的桥梁,因此怒江被称之为“桥梁博物馆”
蜿蜒的山路
知子罗村毗邻的老姆登,我们在这里用午餐,下面的是一个更大的教堂,因为这天是复活节,所以教堂很热闹,教堂里还有一个专业化的唱诗班。
跟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怒族也用这样的缅锅做饭,中午,我们吃的就是用这样的缅锅做的饭,让我想起当知青的时候,同样用的这样的缅锅。
这是一家农家乐,墙壁上悬挂的这些东东既是怒族的工具,也作为装饰品悬挂墙上。
怒族女子的服装,不过现在他们只有在节日期间才会穿自己的服装了,平时早就汉化了。
坐落于山坡上的老姆登村
半山腰的怒族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