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骑车到拉萨记(十三)
分享:
时间:2014-10-03 浏览:347 投稿:党委工作部 文作者:消防部 卿春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消防部 卿春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5月7日第13天行程:教授客栈(海拔3110)→15公里觉巴山(海拔3911)→13公里登巴村(海拔3465)→14公里容许兵站(海拔4046)共计骑行42公里。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仓央嘉措

 
    

    今天是骑行拉萨以来里程最短的一天,但也是差点让人崩溃的一天。早上08:30出发,11:30才到觉巴山垭口,15公里路用了3个小时,还得感谢昨天多骑了10公里,否则今天可真够呛。虽然距离不长,但海拔上升很高,爬了半天,还能够看见如美镇,感觉一直在如美上空做之字盘旋,这真的是只有海拔变了,经纬度不变啊!

 

骑友们早上出发前的准备。

 

从山脚来的拉客的面包车在鼓动大家搭车。

 

出发了。

 

    觉巴山(又称脚巴山,脚上粘满泥巴,你可以想像当年的路有多艰辛。)--位于西藏东部的左贡,地处横断山脉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包围在安久拉山、伯舒拉岭、拉乌山等群山中。觉巴山并不高,垭口的标高也只是3911米,但由于澜沧江千百年来的深深下切,使得江岸壁立千仞,一派荒凉与坚硬,给人以山高谷深的感觉。这里是横断山区的著名险段之一,25公里盘山路,近2000米的相对高差使觉巴山成了川藏线上最难爬、最费时的一座山,公路在绝壁上延伸,不少地方都是紧靠山体硬生生地开凿出来的,上依绝壁,下临深渊。

 

    川藏线虽然号称天险,但最最危险的地方其实只有几处,比如排龙天险、通麦天险和怒江天险。与这几处名声在外的天险相比,觉巴山的知名度确实不高,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这个没有名气的天险与其他几个名声显赫的天险一样,同样让人望而生畏。

 

请找出下面两图中的不同之处。

 

 

在觉巴山半腰看四周。

 

    翻越觉巴山的过程中,要经过几个较小的村子,虽然这些村子都不大,但对于觉巴山这样荒凉险峻的边地来说,它们的出现无疑给那些终日穿行在山与山之间、垭口与垭口之间的旅人,带来了一丝温暖和人气。

 

    从半山腰回头望去,只见山顶浓雾缠绕,公路似一条晶亮的丝带,不少汽车顺着这条细细的丝线小心地爬行在千山万壑间,时隐时现……

 

想想当年在没有现代化机器的时候就修筑了这条公路,真的佩服当时的筑路人!

 

如此盘山路!真正的盘山路!之字路、Z字路都是它。

 

此路段一面是随时有石块滚落的山体,一面是悬岩绝壁,万丈深渊,幸亏还有护栏板。

 

如果是汽车的话,驾驶员心理素质一定要好,否则行驶在这样的路段上绝对会让人胆颤心惊,魂飞魄散。

 

    脚巴山下的深谷便是脚巴村。站在路口向下望去:曲折的山路如丝线盘在山间,山谷里郁郁葱葱,谷里那一块块的绿色梯田,那一座座散落在绿田中的独立藏居,在褐色的山体巨大反差的陪衬中,田地如翠、白房如玉,古风依旧……

 

    公路在陡峭的山坡上一层一层地向上盘旋,我们仿佛是在爬梯子,骑了这么久,周围的景物好像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海拔3911米的觉巴山虽然海拔不高,但是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使它成了川藏路上最难爬的山之一。

 

    公路其实一直就在觉巴山这个大山坳内盘旋,利用公路在三面山坡反复盘旋的过程,我得以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这个大山坳的风光照片。

 

海拔又上升了不少,经纬度还是没啥变化……

 

大山坳的转折处。

 

地理书上说:海拔低的地方分布阔叶林,海拔高的地方分布针叶林,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是温度。

 

    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即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

 

大家认为觉巴山山上的植物属于哪类植物发布?

 

    温度,理论上,上升100米降低温度摄氏0.6度。平地摄氏25度,1000米的山上只有摄氏19度。湿度,理论上,也是愈高愈低。然后,为了保持水份的方法之一,就是叶子变化成针叶状,好减少蒸散水份的面积。

 

山体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你不用担心被落石击中。

 

差点崩溃的原因是:爬了半天,居然还能看到来时山脚的公路,

 

    海拔不到四千的觉巴山顶!就因为它海拔不到四千米,在出发前被不少人忽视了,但是攀爬它带给你体力的消耗,是绝对无法忽视的。

 

随时抬头都是Z字路。加油,快到垭口了。

 

路碑上的玛尼堆。

 

    从接近垭口的位置回望,318公路如一条白色的飘带在觉巴山的峭壁上飞舞,感觉它非常孱弱,似乎随手就可以在山间抹去;向阳的山坡上植被稀疏,隐隐泛着红色的山体上布满了滑坡体留下的扇形痕迹;峡谷深处倒是一片葱郁,隐约还能看见一点儿田地和房屋的影子,但它们头顶上就是光秃秃的山坡,仿佛随时都可能被掩埋掉。

 

快到山顶,回望!

 

戴小红帽的九哥。

 

同样戴小红帽的斌哥。

 

11:35,觉巴山垭口留念。

 

回首……

 

再回首……无限风光在险峰。

 

垭口有守路工人们的小房子,可以小憩一下。

 

觉巴山,开始下山。

 

    一边是怪石崚峋的危崖,一边是万丈深渊,整条道路完全是从直上直下的岩壁上抠出来的,你看雄鹰在山间翱翔。下山的路就在绝壁之上,不敢往下看,看得我小腹直冒凉气。

 

下山经过登巴村,在格桑旅馆做短暂停留。

 

中午饭依然用大饼充饥,美女益西猎姆做的大饼真的很管用啊。

 

    酥油茶是藏族民众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牛、羊是西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制作酥油茶的酥油就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日常生活中以酥油和糌粑为主要食品,那里气候较冷,不宜于蔬菜的生长,与之相比,茶叶却容易运输和保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藏族民众渐渐懂得,蔬菜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茶叶来补充,这样就创造了独特的打制酥油茶的方法。

 

    酥油茶是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牛奶中提炼的黄油),放到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另一种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个皮袋中,扎紧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所以配置酥油茶叫“打”酥油茶。是女主人招待客人的一项非常费力的工作,现在也可以用电动搅拌机配置。

 

    第一次喝酥油茶,感觉咸甜咸甜的,有比较浓的奶味和臊味。初喝酥油茶,第一口异味难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

 

    提炼酥油方法是:先将从牛、羊身上挤出来的奶汁加热,倒入特制的大木桶中(这种桶当地叫“雪董”,是专用来提炼酥油的,高约4尺、直径在l尺左右),然后用专用的酥油用具用力上下抽打奶汁,来回数百次,搅得奶汁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这时就可以将这层脂肪质舀起来,灌进皮口袋中,冷却了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来取代人工提炼酥油。一般来说,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提神,再灌一壶带走。

 

这是提炼好的酥油。

 

    《格桑花》/宋娜唱:我梦里奔骑在辽阔,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下洁白的羊群,神奇的哈达带来了吉祥,西藏布达拉美丽,拉萨的情郎,青藏的酥油茶,悠悠里飘香,翱翔的雄鹰向往的地方,绿绿的牧场,哺育和梦想,还有我那心爱的情郎。我是你心中的那朵,美丽的格桑花,你就是我的思念里唯一的牵挂,雪域中的风寒下,我什么都不怕,遇上你是我一生,幸福的哈达……

 

斌哥和旅馆的主人格桑合影留念,想念格桑的酥油茶,想念格桑的……

 

    大通铺?不算,毕竟床与床之间还是隔开了的嘛。惊呆了吗?难以想象?住在这里会是什么感觉?不过对于那些不得不在这里留宿的旅行者来说,它的存在绝对是如救命稻草般给人以希望和温暖的。

 

 

继续14公里的上坡准备到达下一个目的地――容许兵站。

 

路两边的树木开始增多。

 

“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你要是爬山,就爬到底,一跌倒就会跌到深渊里。

 

这是从东达山冰川流下来的雪融于水吧,真是冰沁人呐!

 

有自驾车车情侣在河边照相。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生命的彼岸。

 

骆驼走得慢,但终能走到目的地。

 

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天易事,只怕粗心人。

 

人生恰恰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

 

生命没有完结,生命只有前进。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能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

 

笑容可掬的藏族老汉。

 

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藏族各地民居的屋前或屋顶上都有一些附属设施和附属物,它们源于远古流传下来的各种崇拜,不仅使建筑物显得安详、古朴,同时还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意识都附着于民居建筑这个特殊的载体,并在其间得到具体的再现。房屋正面建有形如宝瓶的“松科”,那是专门用以“煨桑”(熏柏枝烟)的,房主总是在吉祥的日子里,通过熏烟方式来祭祀各种保护神,以求禳灾消难、祈求幸福和吉祥。

 

    小鸡问母鸡 :“麻麻,今天周末,可否不用下蛋,带我出去玩啊”?母鸡道:“不行的,我要工作”!小鸡说“可你已经下了许多蛋了”母鸡意味深长的对小鸡说:“一天一个蛋,菜刀靠边站,半年不生蛋,高压锅里见。”孩子你要记住:存在是因为你创造价值!淘汰是因为你价值丧失。过去的价值不代表未来的地位,所以每天都要努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奋斗止了,生命就没了。献给正在奋斗的你……

 

藏民在集体修建佛塔。

 

    15:30到达荣许兵站,虽然时间还早,但一是明天要翻越我们一生中第一座海拔超过5000米以上的山,怕有高反;二是前面再没有住宿点了,如果继续骑,可能要在夜间翻越东达山了,所以我们今天只能在这里休息。荣许兵站有好几家接待骑友的客栈,看了看卫生条件都差得很,全是大通铺,九哥又提议住宿兵站,我们同意了,于是九哥开始联系熟人……

 

    不久,一个少校出来接待了我们,自称是这儿的站长,姓杨,他说容许这个小村条件很艰苦,海拔4046,海拔超过四千的地方人就很难受了,所以兵站建在这儿就更不用说了,容许兵站是个连级单位,小站,不能和康定兵站那种条件很好的营级大站相提并论,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向往繁华的地方,而容许兵站因为条件太艰苦,所以好多人都不愿意来,他在这儿是高配的营级站长,是因为他马上就要转业回地方,暂时在这儿过渡一下。因为条件差,有电的时候就用电磁炉做饭烧开水,无电的时候就烧柴火做饭,洗澡则要到老百姓家中用太阳能热水器,兵站没有。

 

兵站全貌。

 

    杨站长领着我们倒了住宿的房间,两边都是清一色的四人间,应该有30个房间左右。

 

    杨站长吩咐一个小战士给我们拿来了褥垫、被子、枕头,提了两瓶暖壶,一桶冷水,两个脸盆,交代了一些住在兵站的注意事项及安全问题,说18点开饭,让我们休息一下,就先走了。

 

    我们参观了一下这个住宿点的每个房间,发现该房屋紧挨着318国道,虽然和兵站是联系在一块的,但又是独立的一栋房屋,没有厕所,想方便的话要出门过马路到对面的一个公共厕所去。最关键的是这儿有电也有昏暗的灯,但是没有插座,手机、音响要充电吧,怎么办呢?我和九哥转遍了这儿的每一个房间,找到一截3米左右的电线,一头请九哥连接上电灯线上的火线,用创口贴包好,另一头连接在我自带的多用插线板上,这不就成了临时充电电源吗。嗯,看来来自县电力公司工会主席的九哥,虽然贵为公司高层领导,业务还是没有丢下,不错,不错。

 

    我们三个早就饥肠辘辘了,耐着性子等到六点,看看吃饭的时间已到,小战士来喊我们开饭了,就跟着小兵赶到兵站食堂,杨站长说你们来的正好,今天早上才买到两条大鱼改善伙食,这是梭边鱼。于是吹哨子喊开饭了,七八个战士跑来,集合队伍报数,照部队的规矩唱完饭前一首歌,杨站长也照例说了几句注意事项,大家就围坐在一起,开饭。可是啊,高原上煮东西煮不熟,鱼块又切的大块大块的,只看见盆内咕噜咕噜直冒泡,鱼就是煮不熟,战士们等不及了,随便刨了几口饭就都散了,只有我们三个慢慢等,起码等了有半个多小时,期间多半吃的是小坨的鱼肉或者莴笋、豆腐,两碗饭下肚肚子就饱了,梭边鱼(其实是我们这边喊的胡子鲢鱼)熟的时候,我们已经吃不下了,可惜了。

 

    饭后,到容许村上转了一圈,前前后后就是几家人,2分钟不到就转完了,3家旅馆兼小卖部,我们主要是想买酒来喝,都没得白酒卖,只有啤酒,这么冷的天喝啤酒越喝越冷,而且喝多了跑厕所非常麻烦,所以我们就只有悻悻而回。才19点不到,呆在住宿点干什么呢?没电视没任何娱乐措施,在手机上看电子书吧,手机又要充电,没有办法,只有两个字:睡觉。这下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前辈以及越穷越落后的地方子女多的原因了。

 

    我还发发微信、记记笔记,磨到近21点过才睡下。九哥和斌哥则是回来就直接上床了,据九哥第二天说,他睡到晚上12点过就再也睡不着了,我的呼噜声吵得他无法继续入睡,他辗转反侧一直到天亮,所以当天在翻越东达山的过程中,九哥完全是在迷糊状态。呵呵,是不是哦。经常怨天尤人的九哥,屙屎不出怨地硬,人不行,别怪路不平!

 

    《觉巴山赋》/骑友无名氏作:
    “左贡之东,如美之西,有山觉巴,拔地而起。砥柱流波,下尽八荒之利;横决浮云,上穷九霄之极。东达毗而峻峰依,澜沧绕而怒涛急。
岭逶迤,与天齐。看碎石绊足,浅滩没膝;飞沙掩面,扬尘扑鼻。百步一折,十步一曲。或谓:马过磨蹄,人过脱皮。炊烟缕,腹肠饥。但见:叠嶂之间,雾漫漫犹难辨;绝顶之上,云滚滚若可及!暮色将夕,路人不已!乌鸦啼,子规泣,飞鸟难越千仞壁;冰霜袭,轰雷击,鬼神欲语山河栗。

    一山藏四季,顷刻有风雨。只待云开雾散,则遇胜景不期:天布银幕,映万里晚霞红;日射金光,衬千年古木碧。翠屏青峦,相连绵于目际;高峡深谷,竞来朝于眼底。览此大观,魂动心怡。飘飘然如成仙,昏昏兮似生羽。欲踏紫气而东来,或乘黄鹤而西去。

    川藏数险,觉巴第一。解放战士,前赴后继。走九尺羊肠,全然不惧;临万丈龙渊,乐此不疲。缺氧气不缺志气,有体力更有毅力。筑路架桥,保家御敌。弃故里,奔雪域,驻守边疆志向奇;忍孤寂,抗烦腻,吃苦耐劳谁能比?”


 

    PS2:蒙古和硕特部与五、六、七世达赖
    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后,于至元五年(1268)在西藏建立与其它行省相同的萨迦地方政权,萨迦派(俗称花教)成为西藏的统治力量。至正十四年(1354),随着元朝的衰落,噶举派(白教)推翻萨迦政权,之后主导西藏264年。

    明末,五世达赖罗桑嘉措(1617~1682)与四世班禅罗桑曲结(1570~1662)合谋,派人赴新疆邀请蒙古和硕特部落首领顾实汉率卫拉特联军推翻噶举派的统治,建立和硕特汗廷,格鲁派(黄教)取代噶举派成为主导。和硕特部势力开始了西藏80余年的经营,经历顾实汉、达延额齐尔汗、达赖汗、拉藏汗四代,时间与满清崇德、顺治、康熙三代(1636~1722)大致相当。

    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进京觐见皇帝,次年返藏途中受到册封。康熙十八年(1679),在五世达赖的推荐下,桑结嘉措(1653~1705)就任第五任“第巴”(清初西藏地方政府总持政务的最高官员,俗称藏王)。此后五世达赖不预政事,专心著作经典。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世达赖圆寂,桑结嘉措伪称达赖闭关,继续号令西藏十五年。为驱逐和硕特部出藏,桑结嘉措邀结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互为表里,以和顾实汉之孙拉藏汗斗争(此时和硕特部已渐衰弱)。噶尔丹败亡后,匿丧等事被清廷得知,桑结嘉措派密使赴京面奏,并为预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6)请封。康熙四十四年(1705),拉藏汗在拉萨袭杀桑结嘉措,又以品行不良为由驱逐仓央嘉措,另立益西嘉措为六世达赖。此举引起西藏僧俗,特别是拉萨三大寺的不满,使政治持续不安。康熙五十六年(1717)准噶尔部出兵拉萨,杀拉藏汗后控制西藏,和硕特部在西藏的影响力从此消失。

    文采卓越的仓央嘉措被废不久后病逝,他的抒情诗却在西藏民间广为流传。僧众根据他的诗歌在理塘找到其转世灵童格桑嘉措(1708~1757)。因担心被拉藏汗的陷害,灵童被僧人护送至松赞林寺避难。康熙五十三年(1714)格桑嘉措转移到德格,随后奉康熙之命被送至青海塔尔寺,五年后才被正式承认为六世达赖。格桑嘉措作为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被格鲁派认为是七世达赖,清廷认为他是接替而非继承被废黜的六世达赖,坚持是六世达赖,拉萨解放公园的康熙《平定西藏碑》就称格桑嘉措为六世达赖。因藏民始终认为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封强白嘉措(1758~1804) 为八世达赖时,等于默认了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

    格桑嘉措受封六世达赖时才十三岁,一切事务都由父亲索南达结代为处理。康熙五十九年(1720)4月,格桑嘉措随平叛军队从青海启程进藏,9月15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拜五世班禅罗桑益西(1663~1737)为师,后入哲蚌寺学经。雍正五年(1727),西藏发生阿尔布巴、隆布鼐、扎尔鼐三噶伦谋害首府噶伦康济鼐,预谋反叛的事件。次年清廷派查朗阿率军至拉萨,将阿尔布巴、隆布鼐二人凌迟处死。索南达结参预了这次事件,清廷为防再起事端,将格桑嘉措移往理塘,并诏五世班禅到拉萨摄理黄教教务。格桑嘉措在理塘一年后又奉诏移驻泰宁惠远庙,其间雍正召索南达结进京面斥,索南达结承认错误,保证不再重犯,被加封为辅国公。雍正十三年(1735),清廷命格桑嘉措返回拉萨,其职权严格限制在宗教方面,一切政务由驻藏大臣监督,委任颇罗鼐全权办理,西藏获得二十年安定繁荣的局面。乾隆十二年(1747)颇罗鼐去世,其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上台后仇视达赖,不尊重驻藏大臣,再次联合准噶尔部叛乱,清廷于乾隆十六年(1751)平定叛乱。由于西藏远离内地,清廷不再放心将行政大权交给地方势力,便在平叛当年废除藏王制,政务由噶厦(西藏地方政府)管理,受达赖与驻藏大臣直接领导。此后格桑嘉措将主要精力放在宗教事务方面,西藏行政事务主要由清朝驻藏大臣掌管。

 

    路程过半,游记过半,祝大家国庆7天长假期间耍得开心,玩得愉快。第十三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