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寮区是新北市、也是台湾本岛最东端面朝太平洋的行政区,境内龙门因人口稀少、开发度低,被选为饱受争议的核能发电厂(核四)设置地。区内三貂角是台湾最东端的海岸,拥有“海天一线”的优美景致。
贡寮古为一片荒野,是巴赛族人聚落狩猎之地,古名“扛仔寮”,“扛仔”是台湾北部凯达格兰巴赛语音译,原意为捕捉野兽的“陷阱”,而为了等候捕捉山兽,在陷阱附近搭建的草寮,就称“扛仔寮”。1626年,西班牙远征舰队初到台湾,航行到今日的三貂角一带,在此地登陆,遂以西班牙的主保圣人(Santiago音译三貂角)为所登陆的岬角命名,汉人势力进入后,“三貂”名称被保留并作整个区域总称。1795年,漳人吴沙招募垦民来此,而吴沙通平铺族语言,任侠、重信、义气,与先住民通市甚得喜爱,日久一批穷困潦倒汉人再来投靠,“杠仔寮”一直沿用。1895年乙未战争,日本近卫师团自澳底(现为盐寮公园)登陆设立行宫(仁和宫现址)。改名“贡寮庄”,战后(1945年)改称“贡寮乡”,2010年12月2台北县升格为新北市,遂改为“贡寮区”。
贡寮海岸处大陆沿岸流与太平洋流交汇黑潮带,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且为雪山山脉起点,境内群峦起伏,翠岭层叠、景致极为悠美,并有发人思古幽情,缅怀先辈荜路蓝缕开发兰阳史之草岭古道;登高远眺海天一色,绵延30多公里海岸线,奇岩嶙峋、湾岬相间、蜿蜒有致,令人心旷神怡;沿岸鬼斧神工的海蚀地形与平坦岩滩交错,更有长达三公里的金黄沙滩,不啻为登山、赏景、钓鱼、浮潜、戏水的天堂。
但我们没有到三貂角,就在三貂湾岸边看海了。阴有小阵雨的天气,这里略显曚昽的海天景象,主要是近观岩石和海浪。千万年的海浪雕琢,也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把这海岸边的岩石全部雕塑出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且不可名状的令人目不暇接无以计数的艺术精品。而这项雕塑工作永无止息眼前也正在继续,一层接一层的海浪涌向海岸,与岩石亲密拥抱,一阵接一阵银花飞溅,也只有这种人类不可能企及的巨型工场的加工场面,才会有这种令人惊心动魄的崇高之美。
沿着海岸线一路慢慢北上,经过福隆、金沙湾、龙洞,匆匆感受了下有海水浴场分布的海湾不同景象后,拍了几组照片就继续往前赶,最可惜的经过鼻头角时下起雨来,视野不佳,公路又从两公里外的隧道穿山而过,竟一张照片也没留下。
──我是后来才得知,鼻头角属瑞芳区,在海域地理上极为重要,鼻头以北的海域属东海,以南属太平洋。鼻头角因突岬方位,使海水因潮汐流势,在灯塔下的海面形成一处俗称“卷螺水”的大漩涡,以顺时钟方向旋转,大潮大旋,小潮小旋,甚为壮观。鼻头角与富贵角(石门区)、三貂角(贡寮区)合称“北台湾三角”。从地质构造与岩性来看,鼻头角为一向东北海域延伸的向斜轴,也是鼻头砂岩外露地区,在鼻头砂岩中夹有页岩层,页岩受雨水侵蚀及风化速度快,明显内凹致页岩上部砂岩悬空,因重力而塌落,另一方面,鼻头角海崖下部因海浪淘蚀形成凹壁,常使海崖上部悬空以致崖壁塌落,海蚀崖年复一年后退,有人估计,一百万年后,鼻头角将不复存在。但鼻头角沿岸奇石林立,海蚀平台和凹壁和海崖的蕈状岩、豆腐岩及生痕化石,极富教学与观赏价值;鼻头隧道南侧步道,为昔日宜兰、淡水的古道,步道尽头是鼻头角灯塔,登临俯视翻滚浪潮,波涛汹涌,自是一大快事;右侧为著名的“望月坡草坪”,地质学上称“小阶地”,也是夜赏星辰的坡地;登上观海平台东望鼻头角,西眺基隆屿,视野景观极佳,沿途尽是令人惊奇的海蚀地形景观。
──穿过隧道后虽又到了海边,但回望伸到海里的鼻头角,却没了先前南来时远观的象形踪影。表姐夫说再往前就是南雅的奇岩美景了,我们于是又继续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