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怒江行之五
分享:
时间:2012-11-23 浏览:341 投稿:中学 文作者:金江悟斋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金江悟斋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几次从保山路过,竟几次都没能停驻,所以对这个滇西名城的印象连浮光掠影都没有,而这次客随主便的已满行程没安排保山我也不好建议什么。殊不知在鸡飞遇雨耽搁,若赶到六库将会很晚,只好在保山寄宿一夜。短短一个傍晚一个清晨的机会,却仍然说不上浮光掠影,我也只好用“留白”来自我安慰,当然也强化了将来“补白”的念头,于是窃以为理想化后还有点诗意呢。
 
     据介绍,保山原名永昌。永昌之前最早呼为哀牢,后为不韦(因秦时吕不韦后裔迁居保山金鸡,后人因“彰其先人之恶”,故名)。自东汉以后,始为永昌,其名称延续的历史较为漫长。当时古人将哀牢更名为永昌,可能是取其“永远昌盛”之意。虽然自明嘉靖以后更名为保山,但民间(特别是老一代保山人)口语中至今仍继续沿用着“永昌”这一名称。太保山,原名松山。明成化年间,永昌人(其祖籍为湖北武陵)文澍进士及第后曾任过“七寻太保”,后连续改任四川重庆府知府、贵州思南知府。因其为人“朴而理,忤时贵”得罪朝廷,后退居祖籍之地武陵。两年后专程回保山修葺祖坟,当地人感其“虽为高官,却不忘祖先”之孝德,遂于嘉靖元年将松山以文澍曾任官职“太保”之名代之。太保山之名从此在民间广泛传开。明嘉靖3年(公元1524年)永昌改设县治时,因其名与安徽永昌县重名,于是将城内太保山中的“保山”借用为县名。
 
     有人说,保山,世外之桃源也,四季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保山气候甲天下”的美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有哀牢王九隆柳貌,户部侍郎张志淳,“永半朝”王宏祚--曾先后担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故名。今有梁金山、李根源、艾思奇等爱国华侨及名人名家。新时期又出了“2011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
 
     保山前身永昌在汉朝设郡时疆域极广,被视为天下第二大郡。经历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永昌郡制有存有废,辖地有伸有缩,唐宋先属南诏,后又改永昌府,元朝亦为边陲重镇,明朝首用“保山”,清代再设永昌府,辛亥革命后复名至今。1949年底设保山地区,2000年改建地级市。现辖一区--市府隆阳和四县--施甸、腾冲、龙陵、昌宁。
 
     隆阳区曾为古哀牢国首邑,汉置不韦县,后称永昌,又名兰城,明后称保山县,1983年撤县建市,2001年撤市设区。据民国考古学者李郅《九隆山记》记载:“保山县西之九隆山,历史上得名最古,有名胜古迹。西至沙河,东临郡治,横广四公里。”九隆山包括九个山峰,从太保山起顺南数,第一峰宝盖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莲花山,第三峰黄龙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坞,第六峰砚池过峡,第七峰兰花坡,第八峰九岭岗,第九峰龟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们亦称之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人们称它为“隆阳”。《九隆山记》载:“昔人称永昌府城为隆阳郡,谓其在九隆山之阳也。”另据民国《保山县志稿》大事记,古迹、名胜载:“春满隆阳--永昌古郡数万人家,城中树木最为繁多,春时群花尽放,凭高望之,满城花花世界,如锦如云,极为佳丽。”被列为保山内八景之第一佳景。
 
     又据介绍,隆阳区旅游景点很多,其中被称作热点的就有:博南古道、太保公园、兰津霁虹古渡摩崖石刻、汉庄汉晋建筑遗址、金鸡古镇、太保森林公园、松山、道人山、阐化楼、卧牛胜境、霁虹桥、龙王塘等。
 
     我们住在九龙路,晚上逛了一下闹市区,感觉现代都市的味道还有点浓。第二天清晨补照了几张照片,刚好是新旧城的接合部,在建中的高楼前是破败的老屋相互映衬,颇有点引人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