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什么研究文字的专家,也不是职场的文字工作者,这里说的与文字为友实际上是说与各种文学形式“亲密接触”后的一点感受,概用文学未免有失确切真实,故而姑且以文字代之。
我看书有个习惯,喜欢摆上五六种不同文体、不同性格、不同内容风格的书籍,“轮番轰炸”,浅尝辄止。一来是因为本人没什么恒心,不能对着一样事物抱有持久的、高度的热情;二来是因为我“用情不专,见一个爱一个”,就像那些正襟危坐的美食家一样,喜欢尝试不同的口味,并且以此谋生。
与文字为伍,其实说的就是宋帝赵恒的那种“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车马多如簇”获益良多的阅读之乐。如果我用语文老师那样正儿八经的语气来理性分析各种文体吸引人的地方未免显得枯燥乏味,容易遭人不待见,也不足以激起朋友们的阅读兴趣。思来想去,拟人化的比喻是个不错的方式。当然,我所说各种文体的文字都是针对其中的佼佼者,是经过了严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筛选过程。优秀的作品才能吸引人嘛。
纪实文学,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回忆录、传记等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有限定程度夸张的文学表现形式。它就像象牙塔里的国学教授,一头花白的头发,慈眉善目,显得庄重而沉稳。他那满脸的皱纹透露着一股横亘历史的沧桑感。“纪老师”爱好广泛、博闻强记,熟知军事、社会、人物、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站在讲台上自有一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艺范儿,讲起课来自然是娓娓道来,生动活泼而又不乏真知的凝华厚重之感。
和“纪老师”打交道总能让人受益匪浅,每天如有晨钟暮鼓,如梦方醒的顿悟。他那广博的知识体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总能为那些在这个理不清什么才是真实以及真实的全部的纷繁世界里迷失方向的“莘莘学子”们拨云见日,指点迷津。“纪老师”因此也广受“学生”们特别是我的喜爱。
和纪实文学--“纪老师”比起来,散文则像一个不修边幅、随性而至的浪漫主义者,或许更准确的说应该把它形容成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报国理想的隐者。“散先生”早已过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避趋之”的年纪,他更多的关注的是身边“琐碎”的细节,他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观察周遭的一草一木、人心冷暖乃至世态的炎凉。欢畅时,他也露出两个婉约的酒窝,用浅淡的文字吟出深深的喜悦;忧伤时,那眉宇之间淡淡的一颦有让人共振般的为之一紧,眼泪仿佛噙在了眼眶中,一切又都在不言中了。
“散先生”的细致入微让人想起了英人布莱克“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的诗句。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散先生”则拥有着发掘这些美好事物的眼睛,我们可以籍此去感受生活中缓缓流动的馨容和感动,如同干涸饥饿的心灵饮上了一大口浓浓的热热的鸡汤一般,滋润、温暖、淡定。
文学的世界不能缺乏女性,这不,我们的诗词歌赋来了。它就像一位美丽大方的姑娘,举手投足之间婀娜多姿、仪态万千,让人产生强烈的欲望来一睹芳容。诗词有新旧体之分,有各种流派之别。我们的“诗姑娘们”也有着不同的个性,或坚毅刚强,或多愁善感,或正直不阿,或真挚朴素,又或淡泊宁静。相同是那发自内心深处的不带一丝杂质唱咏,或高亢,或低沉,或婉转,或直接,或愤怒,或平静。“诗姑娘”的世界总是这样的精绝,纷呈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领教过“诗姑娘”魅力的人都渴望着和她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后来个世纪婚礼。这是一段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不会疲倦的恋情,“诗姑娘”总能变着法的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讨我们喜欢,惹我们怜爱。试问,谁又舍得离弃这样一个可爱的姑娘呢。于是,我们便可以尽情的享受诗词歌赋给我们带来的抑扬顿挫的韵脚之美、余音绕梁的声律之美、芳华内敛的简约之美、悠远绵长的意境之美。
紧跟在“诗姑娘”身后的是一个棱角分明、正气凛然的小伙子--杂文。他昂然八尺,长得英俊挺拔,一看就是个正面人物;他,爱读书,关注社会经纬,常实践,体察犄角旮旯的民瘼辛酸,所以阅历极广,上至时政纵横下至民生百态都有所了解和思考,说出来的话往往深刻而富含哲理;他是个“话痨”,心里想什么,有什么不满一定要说出来,只是方式或直接或含蓄的区别,要让他保持沉默还不如杀了他。久而久之,人们都说他:喜好激浊扬清,擅长唇枪舌剑。
有人认为,杂文是典型的“愤青”,老是“没事儿找事”、“鸡蛋里面挑骨头”,甚至有人痛恨他,觉得他老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但更多的人都喜欢这个小伙子,觉得和他交朋友特别的“解气”,让人心情舒爽。季羡林曾经说过,歌颂祖国是热爱祖国,批评祖国也是热爱祖国。同样,“杂老兄”总能看到生活中的阴暗面并不是因为他不热爱这个社会,而是他对理想社会倾注了比别人更多的希望。在他嬉笑怒骂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一腔炽热滚烫的情怀和满怀深情的泪水。
接着姗姗来迟的是一位重量级选手,它少则数十字,多则达到数百万字,其情节的跌宕起伏,环境的复杂多变,人物的波诡云谲,都到了不厌其烦的程度。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才充满了诱惑力,吸引了众多的“裙下之臣”。它,就是小说。如果一定要用某一角色来形容它的话,那一定非天桥底下的说书先生莫属。他是方圆数公里内的焦点,身边总是围着最多的人群。他说起书来眉飞色舞、字正腔圆,图的就是先声夺人,让听众有兴趣听下去。他讲的故事大都是虚构的,所以才可以如此天马行空,恣意纵横,发挥人无穷的想象力。说书先生是典型的“下里巴人”,人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小老表”
沉浸在“小老表”创造的世界里,心境随着“剧情”起起伏伏,忐忑不定,整个人仿佛成为了这个虚拟时空里的一腔爱恋、一名侠客、一个刑案、一幢大厦、一片黑暗。这时,原来的家都已经不再是家,故事里的人物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现实中的烦恼再不足虑,虚幻的困境才能让我们眉宇紧蹙,辗转难眠。我们终日不可思议般的置身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天空下,曹营思汉,魂不守舍。在这个声色犬马的荒诞社会中,小说为我们提供一片自由驰骋的天空,一方乐不思蜀的净土。
最后登场的也是最“行动不便”的老学究--论文。老学究供职于某研究所,专门负责研究和诊断社会上的一切疑难杂症:找问题-提观点-汇论据-的结论。这是个冗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不厌其烦的耐心。老学究很敬业,一门心思做学问,也不管外面王旗变幻,时移势易。他宁可花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攻坚任务,也不愿意草草敷衍了事或者直接转行去干点别的轻松的工作。尽管脑力劳动的负荷较大,但我们的“老夫子”仍然乐此不疲,他天生就是个思考者。
对于这个“老夫子”,我本不愿意多说,因为和他相处实在乏味得紧--他的节奏总是那么的缓慢让人呵欠连天;他的腔调总是那么的一丝不苟甚至可以说有点死板;他的喜好又总是显得那么高深莫测让人费解。但是又不能不说他,因为他也是整个文学范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他,学术体系才显得完整而系统;有了他,一些问题的证明才能入木三分而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有了他,社会被缓慢但明显的向前推动着。
知识之海浩浩泱泱,文学之径车载斗量。以上几位个性鲜明且各具特色的“人物”并不能足以涵盖文体的全部,且在我尚不成熟的笔下来形较肯定会有偏颇片面的地方。不过对于却道出了我对几种文学形式真实感受,勉强可以成为贻笑大方的一则“小品”,让人在茶余饭后莞尔一笑,这便足矣。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看书是枯燥无趣的,让人恹恹欲睡,有人甚至认为读书无用,继而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然而我想说的是,博览群书的现实意义在于:进入职场的后我们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笔试综合知识、口试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公司组织的各种展现员工风采的文体活动,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平时积累,非“临阵磨枪”所能成事,而博览群书则是厚积而薄发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多读书,读好书”,与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文字为伍真的很有必要。朋友们,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