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牌坊之乡”的思古幽情
分享:
时间:2011-05-23 浏览:306 投稿:中学 文作者:金江悟斋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金江悟斋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那天从云顶山回到隆昌县城已经11点半,太阳即将当顶,匆匆吃罢午饭,我又立刻上了牌坊街。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隆昌石牌坊,坐落在隆昌县城南北两关的千年古驿道上,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两个朝代三百多年间“奉旨”建造,距今已有100余至500余年的历史、素有“立体史书”之称。
  
    隆昌石牌坊现存17座,其中主要的13座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于隆昌县城驿道中央,其余4座则散布于县内响石、石燕桥及渔箭三镇。
  
    有关资料均介绍,隆昌石牌坊群大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式建筑,平均面宽9米,通高11米,坊间距离最近处仅10余米。牌坊沉淀和蕴涵华夏文明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髓,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因此隆昌县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命名为“中国石牌坊之乡”。石牌坊景观所处街道南关,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体现了“千年沧桑古驿道,立体史书石牌坊”的独特韵味。
  
    据多方考证,隆昌县境内原有明清石牌坊69座,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沧海桑田,天灾更兼人祸,大多数已被毁弃。《隆昌县志》记载,自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来,隆昌县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一直是商贾云集、文人辈出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当地颇有建树的名流官宦,怀着或是千古流芳的向往或是除恶扬善的目的,纷纷立坊。一些商人名儒也极力效仿,于是一座座“节孝”、“贞节”、“德政”牌坊拔地而起,一时间积德立坊便成了社会风尚。
  
    隆昌的石牌坊主要分为节孝坊、贞节坊、功德坊、德政坊、百寿坊、警示坊、花牌坊等种类。每座牌坊的正门上面分别刻有不同的碑文,上下、左右两侧也分别刻有善主芳名、立坊年代以及阐述牌坊的典故和传说。如德政坊为民间集资修造,用以表彰清朝咸丰年间任隆昌知县的肃庆清廉为民;功德坊因郭玉峦任忠义大夫时,购千余亩良田,所收租金大多用在为百姓谋福利上,后为其建坊以示表彰;警示坊颇具传奇色彩,说有个强盗出身的好汉遇到一次注定机缘,在高人指点下改恶从善,带领兄弟们“放下屠刀”做起了生意,后来居然经商成功,为纪念强烈“反差”,人们修此牌坊以警示后人……。每座牌坊上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动植物等图案,图案造型讲究,雕工精美。一律可概括为“高”、“精”、“理”特色--“高”,指牌坊的气势,即高大宏伟;“精”,指牌坊雕刻工艺精致;“理”,则是牌坊上镌刻的文字、图案具深刻内涵及文化生活哲理。
 
    近年新修建的南关牌坊广场,除集中典型牌坊供游人观赏外,还移来了“除暴安良”、“政通人和”碑等,“川中鬼才”魏明伦先生作的序刻立于广场中门前。可惜因骄阳之下走马观花,我没能拍下序文的照片。加之广场周边的建筑过于现代,街道两边密集的休闲、购物、餐饮、娱乐招牌太扎眼,观看牌坊时少了些许访古幽情。为赶时间且躲避太阳,我又打了个摩的奔向了古宇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