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曾先后两次到过龙华古镇,古镇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一直有再去古镇的愿望,去再次用相机记录下那古朴醇厚的民俗风情。
2009年7月25日星期六,行程得以实施,和几个爱好摄影的朋友相约,自驾车前往龙华古镇。
早上8点,我们从生活区2号门岗出发,经过水富县春晖广场附近那座横跨金沙江的公路大桥,到宜宾市外向西沿平山县而过(以前我是从平山县城坐大巴,穿县城而过)途经宜宾县高场镇―大乘镇―富荣镇―屏山县锦屏镇―龙溪乡。一路上曲折盘旋的山区公路(以前是土路,现在已全部铺成水泥路,而且路况很好)两旁,山峦起伏,层层叠翠,鸟语声声,空气清新怡人;溪涧流水潺潺,间或有白鹭从溪涧穿过,我们一路享受着大自然的神秘之美,在行驶120公里后,我们在11点10分左右到达了我曾经熟悉的小镇---龙华镇。
龙华,是一个依山临水古风依然的小镇,因龙华寺而得名。它的南面是起伏绵延的老君山,大龙溪、小龙溪在镇北口相汇后流入岷江,八仙山风景区隔溪与古镇相望,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有现今世界上第一大立佛―――八仙山大佛。由于大山的阻隔,使得龙华完好地保留下了它的历史风貌,有古镇活化石之称。
漫步古镇,龙华的特色扑面而来:古桥、古街、古巷、古风浓郁。一座颇具特色的风雨桥―――龙华凉桥如长虹卧波,横跨在大龙溪上。我们掏出了“长枪短炮”,围着凉桥一阵狂轰滥炸。步上凉桥,但见大小龙溪两岸古榕成排,枝叶垂溪,流水淙淙,鸭群戏水,石墩成阵,槌衣声声。桥上的两边摆了许多小摊,有卖凉粉的,冰粉的,凉面的男女老少食客不少,靠近凉桥两侧的溪水不深,清澈见底,溪旁榕树下有不少居民乘坐纳凉,溪中有群群戏水的孩童,夏日的炎热,让我忍不住也去到溪边踏入溪水中,啊!一股凉气从脚底串到了心间,顿时,浑身上下凉意袭人,好个凉啊。岸上民居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市井风情画。
龙华凉桥
过了凉桥,进入古寨门,便步入了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三条街,名曰顺河街、新街、长街,皆是石板铺路,宽不过三四米,岁月在石板路上留下了道道凹印。古街左右两旁为清一色的木结构房屋,一楼一底,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向镇中心延伸。古街住家不多,人也稀少,今日是当地的赶场日,因我们来晚了,只遇到几个卖背篓、卖烤烟叶的,还有卖古玩的,我们这时更是各选目标,”一枪一炮”一直打到了古街的尽头。
古街1
古街2
买背篓
卖烤烟
听说龙华附近的打渔村风景不错,16点30分我们出古街驾车前往距龙华镇8公里左右的打渔村。到打渔村是条土路,道路左边紧靠着山,右边是条溪河,路途的山坡上,溪河边,有农家的周围都长满了翠翠绿绿的竹子,一片连着一片,完全是绿色的海洋,远处绿色的山峰上不时有片片红色点缀其中,细看,那是显露在山腰之上的红色岩石,景色十分秀丽壮观。十多分钟后我们到了打渔村,路边停车处,有辆大卡车正在装一墩一墩的草纸,道路两边的几间房内也堆满了草纸,据说这些草纸是当地的小作坊用竹子加工生产的,难怪一路上我们看到许多挂满草纸的简易棚房。我们从附近的一条小路下到了溪河边,眼前一座水泥桥横跨溪河,贯穿两岸,走到桥的中央,环顾周围,奇特的山峰,片野的翠竹,苁蓉的树木,农田和小院,完全就是一幅田园风景画。“长枪短炮”又是一阵扫射,心中一种惬意的满足。我们过桥不多远就返回到溪河边,一位老大爷正坐在溪河边一片竹林的石凳上,他指着远处一座山峰告诉我们,那叫“姊妹峰”,我们顺着老大爷所指的方向望去,山腰上两个突出的部分,型若两人面对面的在倾谈着,啊!多么神奇美妙大自然,给予了我们妙不可言的享受。游览了打渔村后,时间已近18点,我们返回了龙华古镇。
打渔村
造纸小作坊
当天晚上,我们住在了古镇唯一的一家宾馆――丹霞宾馆。宾馆就坐落在凉桥附近龙溪旁,宾馆住房有带空调和不带空调的标准间,带空调的60元,不带空调的50元,我们定房时就没有空调房了,16间空调房已定满,可想,莫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也不少。宾馆条件在当地算不错的,有电热水器供热水,房间卫生条件也还可以,有风扇,当地居民讲小镇的晚上不会热,白天我们就有感受,比起在水富的气温要低。晚上睡时,我还是开了风扇。第二天一大早,和我一个房间的老赵师傅说,半夜不到,他被冷醒,起来关了风扇。洗漱完毕,收拾好行装,我们准备到龙华镇的另一个景点――八仙山大佛,观大佛,拍日出。
天公不作美,阴不说还打起了雨点。快7点钟的时候,我们还是决定出发了。出宾馆不远,朝左面就到了通往八仙山大佛的石阶,我们沿石阶逐步而上,石阶越走越陡,不一会儿我们就觉得气喘了,抬头望去,长长的石阶不知还有多久才能走完。有的说还有几十级,有的说还有几百级,我虽走过,却也没仔细的去想过数过,只记得要走好长的时间。因天气不好,我们也没怎么去看景色,只是一路向上走走停停,汗水已湿了大半背,大概走了3/4路程的样子,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有一人没带雨具,雨又大,我们走到的地方正好有个石门,又是在一处斜崖的下面,只好停下来避雨,扫兴啊。这时有人打起退堂鼓,说雨小了就返回。既然来了,我还是坚持走到头,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等雨小了继续往上。这一等不要紧,雨却是越来越大,还刮起了大风,膝磕以下被雨水侵湿,加之汗水湿了的背,感到有点发冷了,足足等了四十分钟,我们还是冒雨上到了一户农家继续避雨,大约又待了二十分钟左右,农家的主人告诉我们,离大佛不远了,最多十分钟的路程,见雨小了,没带雨具的那位找农家借了把雨伞,我们又继续前进,九点二十分我们终于走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大佛所在之处丹霞洞。
八仙山海拨850米,相对高度420米,山有八峰,有如八个罗汉排成一排,盘膝打坐,故而叫“八仙山”。立佛凿于主峰紫红色崖壁上,据省内考古专家考证,该大佛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余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近建成宽约2米的登山石梯1716级,直达山顶丹霞洞前,隔沟与大佛相望。八仙山大佛高32米,《中国大百科全书》列入的世界十大佛像,八仙山大佛榜上有名,现在是世界第一大立佛,(原第一大立佛在阿富汗,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扬两尊高53米和35米的站立佛像被塔利班的炮火摧毁,八仙山大佛由此成为目前世界第一大立佛)。八仙山丹霞洞窟群,由9个洞窟组成,皆为佛教和道教遗迹,外形为仿木结构梁柱,每洞皆镌有匾对,雕刻精美。
稍事休息后,我们先上到了山顶上的观景台,俯览龙华镇全貌,只见古镇形如元宝,四面环山,被大、小龙溪所环绕,好一副“二龙抢宝”图。因是雨天,有雾,雾在龙华镇上空云游飘荡,龙华镇时隐时现,给古镇添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八仙山也在云雾中浮隐浮现,宛若一幅泼墨的中国山水画,纯美绝妙。雨天造就了这无穷奇妙,美幻美伦的佳境, “长枪短炮”又是一阵狂扫,我们的坚持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不知拍了多久,我们下到了丹霞洞处,望着对面凿于主峰紫红色崖壁上的第一大立佛――八仙山大佛,发如螺髻,身着袈裟。左手当胸,右手下垂,形态丰满,庄严慈祥。大佛被雨水冲刷后更是鲜艳明目,轮廓清晰。遗憾的是,当年大佛只凿至膝部,若凿至脚,至少可增加10米。当地居民说,这佛脚刻不得,若刻出脚来,大佛就要洗脚,每年夏天,大小龙溪就要涨洪水,岂不有悖我佛慈悲?面对佛主,平生也发了慈悲之心,轻举相机对着佛像从侧面、正面分别拍了几张,便收拾起装备下山了。
雨还在不停的下着,我们的车慢慢的驶离了龙华古镇。
八仙山
迷雾龙华镇
八仙山大佛
附拍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