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4000 天的长青故事
分享:
时间:2025-10-10 浏览:52 投稿:安全环保部 文作者:林虹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胡良平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走进公司厂大门,一处醒目的电子屏幕上显示:园区安全生产4000天!



简单的数据背后,在来访外宾眼中是换算成的10年,是一句“安全生产做得好!”的赞美,但在水富云天化人眼中,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环保压力,是一份包含了所有水富云天化人责任、努力的亮眼成绩,更是一份沉甸甸日夜不松懈的安全守护。

作为地处长江流域不足1公里的大型国有制造企业,水富云天化承压奋进,化“危”为“机”,通过搭建智能平台、进行技术突破转型、构建责任网络等举措,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擦亮水富云天化安全环保优势,筑牢企业“长青密码”。


科技强安,智慧平台提高管控水平


如今走进生产厂区,现代化安全设施扑面而来:高清视频监控镜头如“千里眼”般扫视着每个角落,人员定位系统的信号发射器别在每位员工的安全帽上,智能人脸门禁系统员工刷脸时的提示音清脆悦耳,集中控制中心里一排排显示屏闪烁着微光……

2021年来,公司响应国家、省、市及上级集团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部署,全面实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四区分离”技术改造,并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安全管理,成功构建“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信息平台。也正因为这个平台,实现公司安全管理的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动态优化、智能决策和全局协同能力。



中控室操作员李师傅坐在屏幕前,双手偶尔在操作台上轻点,目光紧紧锁定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和图表。“以前靠人工巡检,一个装置区跑下来费时费力,还容易漏掉隐患。现在有了智能平台,数据异常会自动报警,我们能第一时间精准定位问题。”他边说边调出历史数据曲线,“你看,这是上周氮气系统的压力波动记录,系统提前15分钟就预警了,我们及时调整参数,避免了一次小故障。”这套先进的智能平台,开创了安全管理新模式,完善了安全信息数据库,成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推力。借助该平台,实现了操作控制智能化、风险预警精准化、运维辅助远程化,大幅提升了安全生产的可预测性和可管控水平。


2024年8月9日,刚接班半小时,中控室的警报突然尖锐响起——合成氨装置液氨受槽的高低压分离器氨监测点(QI109F1)数值异常飙升。操作员小张瞬间绷紧神经,一边迅速按下应急预警按钮,一边用对讲机向现场巡检组喊话:“QI109F1报警,立即到现场排查!”现场巡检的班长接到指令后,带着一名班员拎起防护面罩,三步并作两步冲向装置区。烈日下,他们趴在设备旁仔细检查,很快发现密封垫老化导致的微量泄漏。“快!联系检修拿备用密封垫来!”班长声音沙哑却坚定。5分钟不到,检修人员抵达现场开展抢修工作,他们默契配合,拆螺栓、换垫片、重新紧固,汗水顺着安全帽往下淌,浸透了后背的工装。仅用20分钟,潜在危机便被成功化解,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智能平台的强大实力与一线员工的快速响应完美融合,成为安全生产的坚实屏障。


不仅如此,公司的气象站、反无人机系统已成功立项,技术部的工程师们正加班加点绘制方案图纸,后续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这些举措将为公司的安全壁垒再添一道数字化防线。


绿色攻坚:技术突破引领转型


在筑牢智能安全防线的同时,公司的绿色攻坚同样蹄疾步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将改革创新延伸至节能降碳与污染治理领域,切实践行绿色发展。2020年,公司投资运营的1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正式落地。在捕集装置,技术员黄师正拿着检测仪记录数据,装置里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中,他指着吸附塔介绍:“这些塔能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抓’住,再通过一系列工艺制成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你看,那边的罐车正在装货,这些液体二氧化碳会被送到其他公司制成干冰或纯碱,真正实现变废为宝。”每年碳减排约5000万方,相当于植树90万棵。



2021年,公司投资2亿元建成了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废水资源化利用大型装置,成为长江源头首家、云南省首个废水资源化减排项目。废水减排项目的老梁经常提前到岗,沿着废水处理池巡检。“你看这处理后的水,清澈得能看到池底,经过检测达标后,全部回用到生产中。”他蹲下身,用试管取水样,“以前废水处理是难题,现在每年能减排废水约100万吨,还能副产1300吨工业硫酸钠,这些硫酸钠能卖个好价钱,既环保又增收。”为了保障装置稳定运行,公司每年持续投入约5000万元用于运行维护,在云南省乃至长江源头树立了废水资源化利用减排的技术标杆。


这两个项目,让公司成了每次来宾必看的“打卡点”,也成为了公司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管理筑基:责任网络全域覆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先进的“器”(科技),更需要完善的“制”(管理)。2024年,公司对安全环保管理进行了全面改革升级,完善了80余部安全环保制度的编制与修订工作。那段时间安全环保部的同事们天天泡在文件堆里,逐字逐句打磨制度条款,“每一条制度都要结合实际工作,既要符合国家法规,又要让基层员工好理解、好执行。”他们还组织各部门开展制度培训,确保每个岗位都清楚自己的安全职责。公司建立健全了覆盖全流程、全层级的管理制度体系,全方位压实各方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的原则,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安全环保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位员工,形成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责任网络。


应急排查全流程。“昭通市生态环境局今天14:00左右进入公司进行检查,请各单位积极配合。”


“气象灾害预警,雷电Ⅳ级预警,请各单位做好异常天气防范工作。”


“云南省应急管理厅今天到公司组织专项督导检查,请各单位配合检查。”


在水富云天化HSE管理群里,类似的通知总在高频弹出,而紧随其后的“收到!”“收到。”“收到。”则像军令状一样干脆利落。每当群里有通知,各安全员会立刻在班组群里转发,“安全无小事,哪怕是一个预警信息,都要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才能提前做好防范。”,化肥装置安全员张师傅说道。


“现场有异味请立即组织排查”“预警系统重大危险源气体泄漏报警立即排查”……这样的“闻令即动”,早已成为公司员工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只要有情况,哪怕是凌晨三点的暴雨夜,总会从家中、从休息间第一时间冲向事发地点。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安全环保部的王凤兰经理接到异味排查通知。她毅然决然地冒着严寒,顶着凛冽的寒风,对各个片区进行逐一排查。直至找到异味来源,她即刻联系检修单位进行处理。在确认安全无误后,她才选择离开。回到家时,她的手脚已然冻得麻木。


承包商管理全方位。承包商是公司安全管理体系重要部分,针对以往薄弱环节,公司采取专项提升措施,加强全流程管控。在准入环节,装备运维中心的杨经理道,“我们会核查他们的施工资质、人员资质等,还要了解他们以往的安全业绩,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录用,从源头上杜绝不具备安全能力的承包商进入公司项目。”通过准入的承包商,公司组织专项安全培训与交底。安全环保部亲自授课,“详细讲解公司的安全制度、作业现场的危害因素及防控措施,还会让他们观看事故案例视频,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负责承包商专项管理的吕工说,“我们会检查他们是否按规范佩戴劳保用品,作业流程是否符合要求,发现问题是否立即整改。”监督员魏工说,今年9月化肥大修期间发现一家承包商的员工未系安全带进行高空作业,立即叫停作业,对该员工和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和考核。重点强调了公司“安全生产十大禁令”,执法必严,违者必究!


其次,公司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与奖惩机制,每月对承包商的安全业绩进行考核,对于表现好的承包商,给予奖励;对于出现严重事故或屡教不改的列入“黑名单”。同时,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经验分享,引领承包商主动参与安全,形成“安全共享、风险共担”的氛围。一位合作多年的承包商负责人表示,“在云天化的影响下,我们现在也非常重视安全,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安全制度,还主动排查安全隐患,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了不少。”



安全文化建设全覆盖。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公司管理层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安全环保管理工作。公司副总经理每月参加安全例会,深入生产现场检查安全工作,还定期与德实盛专家交流安全管理心得,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管理能力和意识,不断加强安全领导力建设。公司还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专业化、现代化的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的老师们精心准备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从安全理论知识到实操技能训练,亲自指导员工使用应急设备。“我们是省级安全生产考试中心,会不定期组织安全环保知识讲座、技能培训和取证考试。今年6月刚举办了一期特殊作业监护人取证培训,后续还将逐步开展电工、高处、焊接、氧化工艺等特种作业人员的取证考试”考试中心负责人说道。


现场管理全过程。公司推行目视化管理,对生产区域的管道、阀门、设备等进行统一的颜色标识和安全警示标志,在危险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灯和警戒线,使员工一眼就能识别潜在风险。入职一年的小刘每次维修设备前,都会先看一眼设备上的安全标识,“红色的管道是蒸汽管,蓝色的是氧管,紫色的是酸碱,还有黄色的警示标志,提醒我们注意安全,这些标识很直观,能帮我们避免很多风险。”同时,在厂区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污染物排放指标、安全承诺等信息,让员工和管理者对企业安全环保状况一目了然。每天上下班,员工们都会驻足观看显示屏上的数据,看到各项指标正常,大家心里才踏实。这些细节背后,是无数个日夜坚守的身影——他们用24小时待命的执着,将“安全”二字熔铸成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专项提升:夯基垒台筑城墙


为筑牢安全防线,公司聚焦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关键领域,以专项提升行动为抓手,系统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应急救援能力是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公司以“战时状态”加强应急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专职消防救援队+义务消防队”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在队伍组建方面。公司从各基层单位挑选80余名业务骨干,组建了义务消防队,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技能专项培训。专职消防救援队则坚持“周计划训练制”,每周制定包含体能、破拆、抢险救援等多维度的训练计划,训练完成率保持在95%以上。在训练场上,队员们顶着烈日进行体能训练,汗水湿透了训练服;在模拟火灾现场,他们熟练地使用破拆工具开辟通道,拿着水枪精准灭火。“只有平时练得过硬,关键时刻才能冲得上去。”专职消防救援队的队长说。


在应急机制方面。公司构建了“四级响应体系”,与属地消防、医院、环保等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的联动机制,每年联合开展应急演练,通过“实战化模拟” 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共同筑牢安全防线、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核心举措。


国企担当:守护长江践责任


公司不仅在内部大力推动安全环保工作,还积极与周边社区、政府部门展开合作,携手守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创造卓越的安全环保业绩。2024年2月20日20时30分,公司接到水富市消防救援指挥中心指令,昭通市彝良县钟鸣镇钟鸣村突发森林火灾需要支援,公司安排消防救援队1车4人前往支援,队员们尽管脸上被烟火熏得漆黑,手上磨出了水泡,却丝毫没有退缩。


不仅如此,公司还助力水富市为路边的树木和花草浇水、举办“美丽中国我先行”主题公众开放日、安全知识进社区等活动百余项,积极用行动树立负责任的绿色企业形象。


安全无小事,在这场园区安全生产4000天的征程中,人人都是这份成绩的主角,无论你是中控室里紧盯屏幕的操作员,还是仔细排查隐患的巡检员、设备员;你是潜心研发技术的工匠大师,还是训练场上刻苦训练的消防员;你是奔走在现场的安全员,还是一个个隐患排除的维护员。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大家都将以磐石之志,行至坚之功,持续下一个安全生产的新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