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欢快的鼓点在化肥车间主控室敲响,公司合成氨装置迎来了今年的首个“百日红”,暨装置投产以来的第65个“百日红”,在“百日红”的路上成功实现了“+1”的目标。“百日红“+1的成功实现,是公司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化肥车间各项工作+1的集中呈现。
制度管理+1
木桶原则--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对一个基层生产单位而言,同样如此,要成功达成各项成果目标,健全的制度是基石,一旦跟不上公司前进的脚步,就如同那块最短的木板,它就会严重限制所能达到的高度。
2019年伊始,化肥车间决定对已使用多年的车间核心管理制度《化肥车间绩效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做到所有工作管理上无死角,制度上无漏洞。
在满足公司控制指标的基础上,主动作为,通过修订《化肥车间工艺指标管理细则》,收窄工艺操作窗口,进一步优化工况,并将其纳入日常监控和管理,侧重于帮助班组分析查找原因,以确保装置运行的高效高产低耗。
近几个月来,车间又陆续修订完善了《化肥车间尿素装置备用设备管理办法》《化肥车间装置巡检、装置缺陷整治管理细则》等十余项管理办法,有效推进了车间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为装置的长周期安稳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安全环保+1
安全环保是效益的保障,安全环保是幸福的源泉。新形势下,公司将安全环保视作生命线和发展的红线。在安全生产方面,努力打造“安全环保竞争新优势”。化肥车间紧跟公司发展步伐,2019年全力做到安全环保+1。
一方面全力配合公司推进氨罐改造工作。公司要求此工作须在今年5月正式投用,时间紧任务重,加上改造区域位于重大危险源监管区域,公用工程施工作业量大,所需要配合的工作多。为此,车间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及人员安排,在做好装置生产维护的同时,全力保证氨罐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所有改造施工作业必须由技术人员现场把关确认,且由专人现场监护,以确保改造工作的万无一失。
2月,车间涉氨回收工作改造结束并投用,经济和环保效益开始显现。3月快锅降低污染物排放技术改造工作全面铺开,目前已进入紧张的调试阶段,正式投用指日可期,将进一步提升车间的安全环保管理水平,提升装置长周期运行的可靠性。
技术创新+1
有一条路永远不会被拒绝--那就是创新之路,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化肥车间也不例外,2019年,以“高效生产、降本增效、提升质量”为目标,化肥车间在装置长周期运行的路上开启了新的创新之旅。
2019年初,尿素循环水系统改造结束,仅此一项一年就可为公司节约近140万元的电费。小改造《合成氨装置优化转化夹套水工艺流程的建议》的成功投用也能产生约2.3万元/年的经济效益。
3月以后气温逐步上升,装置循环水水温受此影响较大,车间严格控制好凉水塔风机运行台数与开停时间,使其出水温度始终在23~26℃之间,仅此一项就使合成氨装置每小时节约蒸汽消耗约5吨,每小时节约蒸汽消耗近千元。同样的控制理念也运用到了空压站的运行机组管理上,通过优化螺杆机运行方式,每天可节约用电180Kwh。
人力效率+1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每个人都做好本职工作的90%,那么经过5个环节后会怎么样呢?一般看来能做到90%已经很优秀了,可是最终的结果就不那么美好了,经过5个环节后它仅仅只剩下了59%,不及格!
为避免出现这样的状况,车间提出人力资源的精准管理理念。本着“人尽其材”的原则对车间人员施行动态管理,合理调配。根据班组技术水平、车间技术组人员分工等综合因素,对车间人员进行了10余次优化调整和分工。在2月的春节装置开车初期中即成立了以技术组人员为核心的“尖刀班”支援指导班组生产;在3月的“活化增效三代”尿素生产工作中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确保了新型尿素生产的顺利完成。
本着“人尽其责”的要求,车间始终坚持对装置设备缺陷的“零容忍”,要求各级人员严格执行四级巡回检查及设备管理制度,用心做好设备维护,掌握运行情况。结合公司“五想五不”“沉三秒”等活动,从思维方式、沟通协调、操作规范、组织协同等方面三思而行,坚决避免盲目乱操作,乱指挥,无意识误操作等。再以“百日红”精神为指引,以“百日红劳动竞赛”为载体,车间党支部主动出击,树立先进模范,激发争创长周期的激情和动力,提升工作成效,在90%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力争做到100%。
路漫漫其修远兮,“百日红”+1长周期目标的成功实现,既是对车间各项工作+1的肯定,更是吹响了我们前进的号角。化肥车间将继续以“百日红常态化”为目标,着力提升车间驾驭装置安全生产综合能力,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继续全力做好做实“+1”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