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史明鉴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其他六个曾经比自己强大的诸侯国,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
每每谈起这段历史,总让笔者心潮澎湃,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很多历史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秦孝公时期所实行的“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深刻变化,经过这场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强国,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看来,“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其历史功绩为后人所颂扬。虽然时过境迁,但其深刻内涵依然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特别是在公司内外部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生存和变革再次成为公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变”吗?“变”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笔者希望能以史明鉴,从先辈们那里能得到一些启示。
二、唯“变”以求存
战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变法成风。当时,除了秦国的变法以外,其他六国和一些更小的诸侯国也在纷纷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难道,统治者就这么热衷于变法吗?从他们“犹豫不决、慎之又慎”的态度就能看出来,统治者的本意是不希望变法的,因为那会打破现有的利益关系,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稍有不慎,其统治地位将受到动摇。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变法呢?一语以蔽之,那就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变。想要生存下去,想要不被别国所吞并就必须顺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变法。他们知道:唯“变”以求存。
云天化自1974年建厂以来已历时40年,而这40年刚好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发生巨大变革的40年,在这40年中相同的规律周而复始的发生着。
这40年对于世界而言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核武器的出现、全球化进程以及地球的不断“变小”五大因素推动了时代主题从战争和革命转变成为和平与发展,世界的游戏规则从你得我失的零和游戏,转变成为国家之间实现共赢的正和游戏。而时代主题的根本性变化和封闭落后的现实国情,则迫使新中国不得不“变”,从此计划经济时代退出历时舞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为了新中国的基本国策。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从此中国企业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中国的商品、资本、技术、人才开始在全球流动,中国企业所能得到的“格外关照”也越来越少,不得不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和“战国七雄”一样,面对是否“变”的问题,没有“变”与“不变”的选择题,只有“如何去变”的大课题,想要生存下去,公司也必须“变法以图强”,而且这个课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并将始终决定公司的兴衰与存亡。所以,云天化的先辈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树立起一个长远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唯“变”以求存。这个思想成为了云天化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和基石,历久弥新,星火相传。
三、“商鞅变法”的启示
“变”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战国时期变法成风,诸子百家争奇斗艳,但最后只有“商鞅变法”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现代企业管理也认为:企业不在变革中崛起,就在变革中灭亡。明确了“变”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只是走出了“变”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有很长。
1、要变就要“变”到位,“变”到底。
求“变”之路是漫长的,这更像一场竞赛,谁都不想被淘汰,谁都想生存下来,所以“变”的成功与否,关键就看谁更能顺应形势,变得更快更彻底。战国七雄的变法中,商鞅并不是变法第一人,但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秦国进行了彻底变革,可以说他赢就赢在了“彻底”上。
从1977年10月29日,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建成投产以来,云天化与当时同类生产装置一样,面对眼前的洋设备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成熟技术可以参考,实现其稳定运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个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的求“变”过程。
装置每每进行一个小小的改动,都要耗费技术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每一项革新的突破和技改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就能够实现的,它的背后是无数艰辛的探索和尝试,而且许多不为人知的改造项目往往可能由于某个不可预知的环节或因素的影响而被迫中途放弃,以至于前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劳动,甚至资金投入都将无果而终。虽然面对残酷的求“变”之路,公司广大技术人员依然凭借着永不言弃的“钉子精神”,将这样一个求“变”的过程一坚持就是40年。
既然要“变”就要坚定“变”的决心,不要因为痛苦就减缓求“变”的步伐,也不要因为阻力就减轻求“变”的力度,要变就要“变”到位,“变”到底。公司无机装置从最初的连续运行几天、几十天到后来创造世界纪录的449天,443天,即使是在装置能耗几乎接近理论值的今天,这个求“变”的过程依然没有停歇,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成为了公司“达于至善”的企业文化,渗透进了公司生产经营的点点滴滴。
2、求“变”的过程中必须有着一大批关心企业生存发展的员工。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一大批知识分子为了找出建立新秩序的最佳方案而呕心沥血,建派立说,可以说,争鸣的过程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正是有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才为各国的变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公司要在求“变”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就要依靠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依靠广大员工的共同奋斗。公司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会组织开展“科技周”活动,通过技术论文评比交流,技术讲座,QC成果发布,技术创新表彰等内容丰富的形式,为创新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据了解,06年公司参与技术改进的员工有1000人次左右,到08年已经翻了一番,达到2000人次左右,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参与技术改进的员工已经达到了1200人次左右,这些数据表明,每年参与技术创新的人数都在呈现不断递增的状况,这些参与技术改进的员工为公司生产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及节能降耗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通过全员的参与,公司内部呈现出了蓬勃的技术改造和创新热潮,并向精细化逐渐迈进,只要有潜可挖,再小的技改也会有人去思考、去钻研,几乎每个人都在开展着自己工作范围内的技改、技措。在车间有许多诸如保温蒸汽冷凝液和泵出口倒淋回收等非常微小的技改项目,小到也许在你还未曾意识到就已经完成,但正是这些技改项目叠加在一起,为公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3、大变革时期,必须主动求“变”。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社会迎来大变革时期。大变革时期的到来导致各国的变法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运动”。当这场运动势不可挡时,秦孝公没有被动接受,而是下定决心,主动求“变”,并将变法变成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全面转变。“转方式、调结构”这样的字眼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开始进入大变革时期。对于公司而言,随着天然气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气荒”现象日趋严重,在压工业、保民用的政策背景下,化肥企业用气限制越发凸显。在天然气供应不足且价格上涨的同时,尿素价格又由于产能过剩严重,连续下跌。大变革时期已经到来,仅仅只是求“变”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生存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的变革。
庆幸的是,云天化不是在无可奈何之下被动的接受变革,而是主动的走上了变革之路的快车道,早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之初云天化的变革就已经开始了。
1988年,1995年,2003年通过三轮大规模节能增产改造,不断挖掘装置潜能,降低装置能耗,优化装置运行。1997年3月云南天然气化工厂整体改制为省政府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年3月28日,云天化集团正式成立,同年7月集团公司采取社会募集方式成立了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1亿股“云天化”A股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上市,2000年8月,集团总部从云南水富移址昆明,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从集团成立的那一天起,通过多种有效措施,迅速从单一的氮肥企业,发展成拥有多个产业平台的综合性企业集团,1999年7月收购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发展玻纤新材料产业,2006年9月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相继在青海、吉林、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发展磷复肥产业。2001年7月,公司1万吨聚甲醛装置建成投产,有机化工平台进一步拓展,2010年聚甲醛产能达到9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聚甲醛供应商。2008年5月,呼伦贝尔5080项目奠基,同年6月,天安化工50万吨合成氨装置建成投产,南下、北上、东进战略的实施让云天化踏上了多元化发展的征程。2011年10月,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线投产,这是公司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新配置、新产业、新材料的重要举措。2012年12月10日,云天化股份(600096)召开股东大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事宜,相关议案均获高票通过,标志着云天化集团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四、永不停歇的求“变”之路
回首往昔,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与云天化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出了高度相似的共性特征,“变”才是王道。这并不是个性事件的偶然,而是历史潮流的必然,相同的规律总是周而复始的发生着,而且永远不会停歇。
现在我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是淘汰别人,要么就是被别人淘汰。想要不断的保持和提升竞争能力,只有通过积极的变革和不断的创新。
今天,公司辉煌的业绩举世瞩目,重重危机也让云天化人饱受煎熬与考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勾画从“以肥为主”到“以化为主”的产业构想,到今天正式吹响进军高科技新能源领域的号角,公司关于战略发展的思考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从未停息,升级转型,我们始终在路上。
但“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刻变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会遇到许多困惑和痛苦,现在我们就处于这个过程最艰难的时期。面对挑战,我们没有回头路,只能更加睿智地思考,更加坚定地执行。
求“变”的过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肯“变”就一定会有收获,赚不到效益,赚知识,赚不到知识,赚经验,赚不到经验,培养人才,当然如果以上都赚到了,那就肯定会有效益。
让我们多些包容,让心系公司未来的探索者们虽然碰壁却依然斗志不减;让我们多些理解,让冲在变革前沿的先锋们面对未知却能毫无后顾之忧。让我们始终坚定求“变”的信念,不断摸索,大胆尝试,勇敢的面对求“变”中的阻力和痛苦,理解变革的深刻内涵。把一项项新办法,新举措推行下去,在求“变”的过程中找到破除企业困局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