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9日,全国最大的聚甲醛生产基地在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建成投产,相比于砥砺奋进的化肥产业,公司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期间,公司聚甲醛产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新兴产业应运而生,锂电池隔膜项目全线贯通,研发中心顺利运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相继推进,公司在长寿这个新的产业基地上,正在不断创造新业绩,踏上“转方式、调结构” 的新征程。
节约型项目成就全国最大聚甲醛生产基地
长寿聚甲醛基地于2007年4月12日在长寿化工园破土动工,第一期工程项目于2008年9月9日完成,二期项目于2010年4月19日完成,整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整整用了三年时间。因为有了水富本部2万吨聚甲醛建设的经验,加上建设人员对整个安装施工过程的掌控,整个项目比计划投资整整
节约了2亿资金。
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张玉杰:这边要多6万吨的公用工程和年产20万吨甲醛装置,我们做了一些调整,包括这个钢结构,每套系统的钢结构节省了1000多吨,从经济核算上,就节省了好几千万;还有一个我们采用一些国产化的设备,国产化的设备包括这个干燥器,两台干燥器与进口相比少500多万。所以在整个结构上做了调整后,整个项目建设很顺利。
任何一套装置在其生产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影响产品品质的因素,尤其对于平均年龄仅27.6岁,对聚甲醛工艺单元操作经验不足的重庆分公司员工,在装置全面投产之初,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相比长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面对挑战,分公司传承了云天化优秀的管理文化,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稳定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努力拼搏换来了连连喜讯,单月产量破记录,首次实现盈利,大幅减亏等等成绩获得了股份以及集团公司多次表扬。
“抓细化管理,重产品质量,出生产效益”是重庆分公司2011年的管理目标,受产品市场销售受阻和原材料涨价的影响,重庆分公司又面临新的挑战。
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张玉杰:今年的生产任务3900万,产量55000吨,到9月30日为止,完成了45000多吨,还有3个月,作为产量应该是没有问题。但作为利润,市场一些原材料涨价,蒸汽的涨价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今年的生产任务到现在有2000万的利润,那么还有3个月,要奋斗到3900万的话还是很艰难。
面对市场方面的冲击,重庆分公司员工依然激情昂扬,信心满怀,在做好团队文化建设的同时,正积极采取措施,稳定生产,强化对工艺纪律的管控,狠抓产品质量,尽最大可能降低装置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力争让分公司的管理和技术再上新台阶。
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张玉杰:抓细化管理,重产品质量,出生产效益,这是我们今年的一个口号,我们下一步就是要稳定生产,连续生产;其次就是重产品质量;最后一个就是做改性材料,我们现在正建设标准厂房,预计到明年春节全部完成,想年底开始对我们的改性料进行一些摸索,现在正在做方案。
13个月建成国内最大最好的湿法隔膜生产线
适应公司传统产业转型需要,公司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自主设计开发了1500万m2/年锂电池隔膜生产线。2010年2月4日,公司全资子公司重庆纽米科技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锂电池隔膜生产线也于同年4月在长寿化工园开始项目建设,公司再次“转方式、调结构”迈出了实质性起步。
由于该项目不同于公司其他项目建设,其技术完全由公司自主开发,国内外没有任何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可借鉴。纽米科技项目建设者们一边设计一边施工,在项目建设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转型压力大,受今年日本大地震后设备交货推迟,重庆地区高温天气久居不退等困难的情况下,纽米科技及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项目施工管理,历时13个月的奋战,整条生产线于2011年9月24日全线贯通,并达到了当初的设计目标。
“惟专于精,惟诚至恒”,这是纽米科技的管理理念。目前,纽米科技全体员工正以全线贯通为契机,加紧对生产1500万m2/年锂电池隔膜生产工艺进行调试,排除解决存在的问题,力争以最快的时间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纽米科技副总经理王志春:纽米科技这个锂电池隔膜生产线应该属于新能源范畴的,新能源领域里面的一个生产线,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最好的一条湿法的隔膜生产线,该生产线的全线贯通对纽米科技的今后的发展应将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对股份公司的升级和转型将产生一个深远的影响。
研发起航引领公司向新兴产业迈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场竞争最终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作为拥有传统化肥产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云天化通过技术引进、战略投资、收购等手段,使公司发展成为一家集化肥、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玻纤、商贸物流等多项产业的综合性集团化公司。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的经济形势带来了深刻变化,传统行业利润率急剧下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云天化选择了自主创新来解决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问题。
2011年5月,公司投资1.4亿建成重庆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前身是从事聚甲醛改性产品的北京实验室,经过近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具备省级科研水平,公司正通过不断夯实其研发能力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的研发中心,使其成为公司今后新产业的孵化器。
重庆研发中心主要负责人到位之后,立即开始了团队组建和组织构架设置,工作流程建立等工作,现在已经成立了包括POM、LTCC、功能膜、复合材料、先进制造、纳米生物6个技术开发部和测试中心、工程、体系管理、综合管理4个职能部门。目前,重庆研发中心的部分研发项目已经展开,在新的领军人带领下,重庆研发中心各项工作已开始步入正轨。
公司研发总监、重庆研发中心主任江林:现在这些职能部门建立起来之后,我们紧接着建立了内部的工作流程,通过股份公司对我们研发中心授权,现在研发中心各项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重庆研发中心作为非独立法人独立核算性质运行的单位,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采取自主创
新为主,与外界一些研发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为辅的方式开展工作,将产品从研发开始做到量产为最终目的。在研发管理上,通过引入国际上先进的“6σ”(Six Sigma)管理理念,以降低研发项目风险,将所有的研发资源有效利用起来。
公司研发总监、重庆研发中心主任江林:“6σ”是一个精益生产的目标,他要求每一百万个产品或过程,出错的几率是3.4个,这是一个非常高质量目标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6σ”对生产制造的所有环节进行了规范,比如关于技术改造,“6σ”有DMAIC流程;对于研发“6σ”有卓越设计(Design For Six Sigma, DFSS)。DFSS对研发项目从概念提出、研究开发、中试直到到最终的量产,都详细的规定了标准的做法,中间提到了很多具体的工具方法如FMEA,DOE,TRIZ等等。我们严格按照这个标准的做法开展研发项目,就会极大的降低研发项目的风险,减少失败的风险。我们现在对中国制造、日本制造、杜邦制造所形成不同印象的背后,就是这些先进理念的差距。这个理念对于我们这个产业升级,进入一些新的领域、自主研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发中心团队主要人员都具备了应用“6σ”卓越设计理念做研发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公司在新兴产业里取得成功,将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合理的机构设置,重庆研发中心的研发工作自营运以来,已于今年7月份开发出首个研发产品--柔性无胶覆铜箔,该产品的成功研发填补了国内电子行业空白。该项目投资少、收益高,原料成本较低,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项目建议书和公司内部评审,预计120万m2/年的生产线将于今年10月份在重庆研发中心厂房开始施工建设。
公司研发总监、重庆研发中心主任江林: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研发中心计划逐步进入一些新兴的产业,逐步上马一些新兴的项目,主要是电子行业的一些项目,在五年的时间里,我们希望这些项目的产值达到一定的规模,使公司坚信我们能够通过自主研发成功进入一些新兴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