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说:一支万人的队伍云集在一座荒滩,没有水,不通电,没有粮食供给。在这里,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做了什么?他们留又下了什么……
石光
离开那片热土已整整14年了。
奉调到省厅工作后,即使是在极为繁忙的工作之中,我也无法约束自己缅怀万千的思绪,忘不了那段在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工程建设大会战中艰苦创业的日子,忘不了一同工作过的老同志,也忘不了那万人之众的建设者们。
十多年来,每每想起那段日子,总是几多感慨,感触至深!情不自禁地欲驱笔写下点什么。在我调离后的14年中,云天化人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精心驾驶“洋马”,把一个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化工装置开得越来越好,年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产品荣获国家金质奖,为云南经济的振兴、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已跻身于“国家一级企业”的行列,她象一颗璀灿的明珠,在祖国的西南边疆闪烁着。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过云天化工程建设的建设者,当我拿起了这支凝重而充满深情的笔,记忆的波涛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那个如火如茶的岁月……
一、荒滩安家
1974年10月的一天,在滇蜀交界的玛瑙山下,在金沙江畔那片乱石林立的荒滩上,响起了震耳的轰隆声。那令人振奋的声音,使安富坝这方贫瘠的土地,从此结束了她冷寂的命运。
这是一套由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圈定,从美国、荷兰引进的大型化肥生产装置。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为了改变云南农业落后、农民缺少化肥的现状,在我省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几经努力,再三争取,终于把这匹“洋马”牵到了云南。
云天化工程的破土兴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对云南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同时又在我们面前摆着一个严正的事实,那就是我们能否驾驶好这匹“洋马”?建设者们的回答是十分肯定的:“建设好云天化,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参加大会战的全体干部工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投入到了工程建设之中。
在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化工部的关怀下,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调集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骨干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中共云天化工程建设指挥部党委和行政业务领导班子,随后一支万人参加的会战队伍逐渐云集荒滩。
要在荒滩上安家谈何容易?吃饭喝水首先是个大问题。然而,大会战当时的情景却是感人的!
就在我们到达荒滩的当天,一支由昭通地区绥江县委书记朱德斌、盐津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张恒武二同志率领的民工支援队伍就来到了安边,他们向当地老百姓借来了大米,如同人民关心子弟兵一样地为我们安锅做饭,那袅袅上升的炊烟,四处飘溢的饭香,给初到荒滩安家的我们带来了莫大的慰藉。紧接着,昭通地委、行政公署又组织日用百货供应队来到现场,全省各行各业在省委的号召下,也开始全力以赴地支援云天化工程建设,四川省宜宾地区人民又伸出了友谊的双手,要什么给什么,大力支援,住地人民更是以高度的觉悟,顾全大局,一切从国家、集体的利益着想,房屋叫迁就迁,需拆就拆,土地先用后征,这曲社会主义大协作的颂歌,很快使我们在荒滩上安下家来。
安富坝这方土地是十分苍凉而贫瘠的。
我们“安营扎寨”的地方,是个凸凹不平、杂草丛生、乱石荒滩上的偏僻山村,它的四周大石林立,跌宕起伏,有的高达数丈,要在这样一个几不通(即:水、电、通讯、道路、物资供应不通)的地方建设一座现代化工城,不难想象是何等的艰难。
当时的有些说法我至今难忘,如“一碗饭,半碗汗,喝的是泥巴水,吃的是钢管菜!”由于海拔低、湿度大、气候炎热,吃一碗饭要流半碗的汗;尽管地处金沙江畔,因金沙江水中夹杂着上游洪水中的大量泥土沙石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泥巴水。贫瘠的地方,贫瘠的土地,当时只长得出空心菜!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我们参加大会战的建设者们也从没叫过一声苦!
二、团结奋战
云天化工程,是“七五”期间引进的13套大型化工装置之一,这是一套高科技装置。要圆满建成这座化工城,必须得有一个团结过硬、身先士卒的领导班子和一支能吃苦耐劳流大汗的建设队伍。
当时的指挥部党委书记周大鹏同志,是位早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指挥长李铎和副指挥长陶遵繁等领导同志,都是在党的培养下,有经验、有觉悟、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党的召唤把我们聚到了一起,那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同心同德地领导好工程建设,身先士卒与工人们同呼吸共命运,一心一意扑在建设事业上。
但是,云天化工程建设,毕竟是云南化工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建设,要使这样一个庞大的、千头万绪的施工现场井然有序地运转、前进,首先需要我们领导干部能够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与工人们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在“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组织原则下,必须按着各自的分工,齐心协力地为党工作。从实际出发,指挥部党委因势利导地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并始终坚持以工地为家,长期住在现场,有效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地依靠工人、依靠群众,排除“文化大革命”后期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进而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加之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也工作在现场,与工程建设相协调,从而加速了工程建设的进度,使现场施工的各项工作得以既快而又好的发展。
心诚则相契,这话极富哲理。在这世间,最讲感情的莫过于人了。干部以心待工人,工人们以诚相待,五湖四海的人汇到一起参加大会战,不论职位高低,不分工人干部,皆以苦为荣为乐。干部单身一人,老婆孩子都远在他乡,与工人同吃同住,一样端大碗,一样住工棚,大伙儿就是这样一不讲条件,二不计报酬,日以继夜地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苦活、累活抢着干,脏活、险活争着上,都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云天化的工程建设,一个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会战局面形成了。
三、艰苦创业
云天化工程建设大会战,在汗水与心血的交织下艰辛地进行着。创业是极为艰苦的,这里,我只撷取几个那没有枪声,只有炸石的炮声,只有施工声的“战场”上感人至深的小片段,其字里行间所展现的那种拼搏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他们的模范行为和英雄形象,时时在我脑海中闪现。
云天化的引水工程,是湖北省水工队承建的。工程需要在那川流不息的金沙江底筑混凝土,这就要求工人们潜到江底去作业,由于在江底作业受水流的影响,所付出的体力就较陆地上大得多。工人们身负几十斤重的潜水器下去上来,上来再下去,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工程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了,沙滩上却留下了双双沾满血迹的手套,工人们的手指脱了一层皮承建焊接工程的省化建公司的工人们,豪迈地说:“外国人能造出机器,我们就能高质量的焊接它!”为了争这口气,也为了给国家节约钱,焊工们忍受着摄氏30多度的高温气候,顶着烈日的暴晒,在露天下的钢板上练习焊割。一遍遍地割了焊,焊了再割,割割焊焊,反复练习,汗水为他们迎来了成功,也为中国人争了气,他们得到了外国专家们的高度肯定和赞许……云天化工程建设最大的是土石方量,成千上万方,全靠省建七公司的工人们一车一车地拉。那时的施工条件,运土石方的工具只有小型自卸工程车,当时大家都叫它“泵泵车”,而且是在乱石滩上来回的运,颠来颠去,颠去颠来,除了吃饭喝水上厕所,成天就在车上颠,颠得裤子被血渍沾到了车座上,颠得有些工人下车、走路都十分困难,他们这样拚命地干,谁看了都会感动和心疼……
输气管道的架设工程,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100多公里的管道,要翻山越岭,要上山下坡,要从河底下穿过,穿来穿去,升上降下,蜿蜒伸展,始达厂区,100多公里啊!付出的不光是汗水……
四、万众一心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抑或,你很难相信,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心还能聚在一起?但这的确是事实,实实在在的事实。上万名建设者,上百个施工队能拧成一股绳!由于参加会战的施工队多,施工的现场又相互交错,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工程技术的质量要求高,施工的难度就大,谁都想把自己的工程干好,为此,就难免会有些矛盾。
但当问题出现时,各级领导都能够认真协调,积极做工作,及时解决问题,保证了工程的进度。
建设者们的心,开始由分而合,由合而聚,最后形成了一股排山倒海的干劲,相互间的协作渐渐形成了,并且随着时光的推移,感情也在不断的加深。四川省支援云天化抢建输气管道的广大民工们深情地说:“管沟深,没有我们川滇两省人民的情谊深;石头硬,没有我们共同加速建设云天化的决心硬!”建设者们的胸怀是坦荡的。
事实证明,革命精神的能量是大的,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没有百吨位起吊设备,也没有百吨吊装经验和先例的情况下,省化建公司安装队的工人们,在兄弟单位的协作下,土法上马,竟将326.59吨重的氨合成塔顺利安装就了位,仅此一举,外国专家被惊得瞠目结舌,翘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了不起,了不起!”
五、勤俭建厂
国家在财政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拨出近3亿元的巨额资金来建设云天化,并将其列为国家确保的重点建设项目。省委副书记郭超同志负责抓这项工作,并和其他领导同志多次亲临现场解决问题,工程建设进展十分顺利,全省各行业又不断给予充分的支援,党和人民为工程建设创造了极为优裕的条件。
但是,条件再好,“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不能丢!家业再大,也要珍惜国家的每一分钱。指挥部领导的头脑是清醒的;“不仅要抓好建设,而且还要带出一支勤俭节约,能打好硬仗的好队伍!”
为此,建设者们本着“建化支化不吃化,穷干苦干加巧干,实干硬干加拼搏,艰苦奋斗重奉献”的精神,以大庆为榜样,勤俭为菜,自力更生,一切为国家和人民着想地来建设云天化工程。
首先是严格把住设计审查和概算预算的编制工作,逐项进行会审论证,凡能够省的工程资金,绝不列入计划。其次是除主要的设备装置为国家引进外,附属工程设备、备品、备件及材料均在保证的前提下,凡国内能产的不向国外引进,省内能产的不外购,以此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继而,我们又狠抓质量,争分夺秒地抢进度,收尾,因为工程只要提前一个季度投产,就可多产尿素12万吨,质量和进度,实际就是那来之不易的钱啊!
物换星移,时光在悄然流逝。
经过万名建设者们33个月的艰苦努力,昔日那方贫瘠的土地,已被一座以高科技装备起来的化工城占据,30万吨合成氨装置终于在1977年9月29日正式建成投产,并一次试车成功而通过了国家验收,产品-尿素荣获国家金质奖,从而结束了云南不产尿素的历史……
光阴荏冉。一晃,云天化自破土兴建至今已20个年头。然而,当年在偏僻山村、乱石荒滩上参加会战的情景却依然记忆犹新,那艰苦奋战的日日夜夜,那火热的施工场面仍历历在目,建设者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始终让我难以忘怀。那日子非常之艰苦,正因为苦,人们才真正领略到了干事业的艰辛,才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那段日子才成了我最值得回味,而且是永远无法忘却的事。
当然,抚今思昔,追溯历史,并不是为了翻“老皇历”,而是为了让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尽管现在已经是90年代了,但是,为了祖国的兴盛,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是决不能丢掉的!
六、前程似锦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云天化坚持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方针,不断进取,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在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48万吨尿素装置的基础上,又先后建成了硝酸、硝铵、编织袋等新项目,他们抓管理、上等级,创无泄漏工厂、创国家一级企业,展示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的蓬勃生机,云天化人的奋发拼搏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现在,云天化还在前进发展,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企业面貌已今非昔比,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并且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此,我衷心期望云天化的广大干部职工能继续继承和发扬建厂时期的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振兴和发展云南经济,为支援我省的农业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篇回忆录,我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意在通过回忆,缅怀一下当年参加大会战的建设者们,再现一下当年的历史,使人们懂得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性,也许有辞不达意之处,但它毕竟是已年迈古稀的我,殚精竭虑之下写成的。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