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说:
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为你掌灯伴读。今天推送的是王广宪《珍惜殊荣竞攀高峰》。王广宪是1974.10-1977.09云南省化建公司驻云南天然气化工厂现场生产办公室技术组组长。文章中他写道:不论到哪里,我对云天化始终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
王广宪
1991年初,从中央电视台传来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喜讯:云南天然气化工厂跻身全国132个“国家一级企业”的先进行列。金榜题名,我为云天化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国家一级企业”而感到高兴,这不仅是云天化职工的荣耀和自豪,而且也是云南全省工交战线职工的荣耀和自豪,可喜可贺!
“国家一级企业”,这是当时国家授予企业的最高殊荣,是云天化全体干部职工用心血培植出来的金秋硕果,是企业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云南边疆各族人民的骄傲!
云天化厂投产10多年来,连年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利税任务,产值、利税同步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先后荣膺多项国家级殊荣,并创出了国内外同类装置合成氨312天、尿素314天的“安、稳、长、满、优”生产先进水平,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大化肥系统名列前茅。在纪念云天化建厂20周年之际,我谨向远离省城,常年辛勤劳作在艰苦地方,为振兴化工、富民兴滇作出特殊贡献的云天化干部、工人、技术人员致以亲切的问候!
听到云天化喜讯频传的今天,我就想到当年在那片古河谷艰苦会战的情景。1974年,我作为云天化工程的建设者之一,和上万名建设者一起,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在这片凸凹不平、杂草丛生、卵石遍地的土地上安营扎寨,参加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圈定的云天化工程大会战。当年“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云天化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在气候条件差、生活供应比较困难的艰苦环境中,大家同甘共苦,忘我工作,努力拼搏。重达320多吨的氨合成塔,在没有经验、缺乏大型运输起吊设备的情况下,土法上马,顺利地运到现场并且一次吊装就位成功。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大化肥生产装置,设备和管道的焊接是个关键,焊工们苦练基本功,通过了严格的考试,顶着烈日暴晒,高质量地完成了焊接任务。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建设指挥部的领导和关心下,努力钻研技术,开动脑筋,勇于创新,依靠工人师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有的连外国专家都十分佩服,翘起拇指,连称中国人了不起。经过1000余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一座现代化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装置终于建成,并一次试车成功,正式投入生产。
也就在那时-1977年,我接受了新的任务,离开了奋战三年多的云天化工地。回想起来,尽管离开云天化的时间已经很长,我的工作岗位也几经变动,但在那块热土上,毕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和足迹,还有一些朝夕相处的老同志和建厂投产后结识的新朋友。因此,不论到哪里,我对云天化始终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无论在云南大学工作期间,还是在昆明市委工作期间,我都经常建议和推荐有关同志、专家和学者到云天化走一走,看一看位于我省北大门的现代化优秀企业-云天化。我想,凡是到过云天化的同志,都会对这个企业留下深刻印象的。
创业难,守业更难,希望云天化的同志以荣誉为动力,以成绩为起点,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生产发展,当好农业生产的坚强后盾,当好化工行业的排头兵。
愿云天化职工珍惜殊荣,再接再厉,竞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