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西南联大记录电影《九零后》有感
分享:
时间:2021-07-07 浏览:492 投稿:尿素车间 文作者:化肥车间 何密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化肥车间 何密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那个树下吟诵古文的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的画面,好美。观看完刚刚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这样的画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电影的开头,老一辈翻译家杨苡女士这样说道:“我的命不好,1919年出生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让人们的心情一下沉重了起来,这是多少个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写照呀!在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国破家亡!那是一个乱世,旧秩序在土崩瓦解、新秩序青黄不接,正是中国的至暗时刻。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传奇大学与抗战相伴,在山河飘摇的时代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在那个时代,似乎并不适合培育出人杰,外忧内患,战乱频繁。透过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的回忆与口述,让我仿佛也回到了1937年,走进低矮的教室,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怀着一颗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奋发学习,而在西南联大8000 多位学子中,先后走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娓娓唱来的《松花江上》这首歌湿润了我的眼眶,故乡呀!从抗战起始到长沙借读,从长沙临时大学湘滇黔行走团到834名学生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再到各位先贤对彼此学生时代的回忆,无不充满着人们的无奈与纠结。没有什么能难得倒我们中国人,就像片中那段。罗庸先生在讲《杜诗》,忽下台立于窗前遮目远眺,凝神后说--“你们看,那里就是长安,就是终南山。”就这样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并为之而奋斗不已,即使如缪宏那样牺牲在胜利前夜,仍前赴后继。


    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如今,他们不再年轻,他们依然是少年。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当人们走进西南联大旧址时,仿佛耳边仍有阵阵读书声音,虽西南联大已走进了历史,但那段上下求索、立志报国的精神却更加历久弥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看完《九零后》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受到了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必将立足本职,刻苦学习,以产业报国的精神回报祖国,不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