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
分享:
时间:2020-07-29 浏览:606 投稿: 文作者:甲醇车间 杜浦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甲醇车间 杜浦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中国,风俗习惯、乡土人情、国法制度、宗教信仰、礼仪道德等等大都是围绕国人的生活点滴而衍生的。其中的道理、宗旨、观念、信息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中国文化不是一句简单的博大精深就能说的明白。身为中国人的我,却对中国的乡土人情知之甚少。通过读了费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后,逐渐对自己生存的环境、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费先生的《乡土中国》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乡土气息浓郁的根源所在。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的乡土性,就如同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她的民主性一样。特别是费先生提出的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的概念,如同投石入水之后激荡起的层层涟漪,因势力的大小而影响这一格局的大小,特别形象地将中国人性的圆通和灵活的特点描述的淋漓尽致。从这一根源出发,对比分析中西方社会的特点和人民特性,就很好理解中西方的巨大差异,从而能够看到两种社会的优缺点,一定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也一定不是要躺在中国辉煌悠久的历史上沾沾自喜,而是真的做到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这才是让我们的民族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并与其他文化和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而不是相互排斥和倾轧,才能真正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本书的观点、思想,的确能够引发我们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思考。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国人离不了泥土,因为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业和游牧业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对于中国人而言,无论离家多远,都离不开一捧家乡的土。住在城里的人想方设法也要种点蔬菜或者花草,能够看着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美事。即将远赴他乡的游子,出门前总要装上一袋家乡的土,用来应对他乡的水土不服。不管是心里因素亦或是某种生物原理,都诠释了游子对于故乡泥土特有的情愫。


 

    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需要更丰富的知识支撑自己,做每件事前作好计划。而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洗礼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生活方式。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道德伦理与法律制度相辅相成,准确的说应该是平分秋色。比如,在中国乡土味更浓,熟人打个招呼办事行个方便,甚至朋友亲戚熟人的一句话就能如同一纸合同一样的法律效力。带有人情味的的法律制度也优于西方国家冷冰冰制度条文。这样环境下的生活更具中国特色,体现了东方之美的柔和。遵守法律但近于人情,重于人情但不枉度国法。小说《白鹿原》里的主人公白嘉轩就是中国乡土社会典型的道德审判长,他的一句话就是法律就是制度,没有人敢于挑战敢于质疑。即使黑娃对他充满敌意,趁着新时代的革命力量和思想热潮打断了白嘉轩的腰,但是最终黑娃还是改邪归正入了学堂,终就一生没有走出旧社会编织的道德框架。


 

    乡间人情土味浓郁,东方之美国之特色。它如一杯浓茶,需慢慢品尝,它如一杯烈酒,越久越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