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得迟,早上起不来。啰尼八唆收整完从新靖县出发时已是早上09:30了,走的是213国道。国道213线是中国的一条由北向南的国道,起点为甘肃兰州,终点为云南西双版纳磨憨口岸,全程2827千米,磨憨位于云南省最南端,与老挝磨丁口岸接壤,是我国通向老挝唯一的国家级口岸和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最后这三天时间我们基本上都是在G213这条线上行驶,走过甘肃的新靖、临夏、碌曲、四川的若尔盖、汶川、都江堰等地,其中穿插驶上了几段高速路和几段省道。今天我们从新靖县出发时213国道显示为70公里,到临夏上高速显示为160,意思是行驶了90公里。出新靖县经过黄河上的刘家峡水电站上游水库大桥,风景很好,我们遂停车下来参观。
中国的水电站事业发展迅猛,我们的家乡所在地云南水富县也修了一座向家坝水电站,曾经的滔滔滚滚昏黄的江水变得清澈了,环境变好了,我们深有体会。就像这个黄河上的刘家峡水电站一样,黄河水也变清凉了,看着真是舒服。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在航天、高铁、水电站、核电站、运载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建设过的刘家峡水电站,是当时亚洲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黄河干流。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它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供水、航运、养殖等效益。工程于1958年9月开工,1961年停建,1964年复工,1968年10月蓄水,1969年4月1日首台机组发电,1974年12月竣工。刘家峡水电站可蓄水57亿立米,年发电量57亿度,担负着供给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用电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和夫人刘永清在1968年至1974年的6年间,亲身参加了刘家峡和八盘峡两座水电站的建设,奉献了他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为永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家峡水电站是建国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安装的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水电站,是中华民族不怕艰难,勇于向大自然进军的象征,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永靖黄河三峡旅游业的发展,刘家峡水电站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已成为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大主要旅游景点。
参观完胡总书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们继续在G213国道上前行,途经甘肃临夏市后驶入S2高速公路,行驶104公里在甘肃合作县下高速,再上G213国道,经过甘南碌曲县,路过郭莽湿地,我们下来唱歌跳舞,顺便也参观一下湿地。
郭莽湿地位于国道213旁边,尕海路口西北约8公里处,海拔3562米,是一个修建的湿地观景区,只收停车费10元,不收门票。有一个正在修建的观景台,在这里可以心旷神怡地观看广阔的湿地草原、弯曲的河流和蓝天白云,甚是惬意。
看完郭莽湿地,我们继续沿着G213国道前行,不久就进入四川境内,进入著名的热尔大坝草原了,热尔大坝是我国仅次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海拔3468米。在藏语中,“热”指一种名为“热”的经,“尔”指部队。因当年吐蕃国征服此地时,出兵前念了一种名为“热”的经,故以“热尔”名之。热尔大坝上有三个相邻的海子,最小的叫错尔干,最大的叫错热哈,花湖是居中的一个。花湖位于甘肃郎木寺和四川若尔盖之间的213国道旁,是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
我们没有进入景区观景,就在门口照了到此一游照就闪人了,其实草原上的风景都差不多,最主要的是在这广袤的西北或者是川西大草原,每个景点从大路走进去,至少有好几公里脚程,车辆又进不去,只能徒步,大家都怕晒怕走哦。
离开花湖,我们向着若尔盖进发,花湖离若尔盖县城只有45公里之遥,我们一路停车下来玩耍,和高原、草地来了多次亲密接触。夏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天地之间,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香幽幽,一望无涯。若尔盖那无垠的大草原,那漫山遍野的各色小花,还有那仿佛伸手可探的白云……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若尔盖草原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其行政区域包括四川省的若尔盖、红原、阿坝、松潘,甘肃省的玛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县,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15万。严格来说,热尔大坝草原也是若尔盖大草原的一部分。若尔盖草原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块特殊的区域,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也被称为松潘高原,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人烟稀少。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多次通过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革命遗址,使草地声名远播海内外。
途经一处藏民开设的骑马场,大家争先恐后的都去骑马,这可把开店的藏民两父子乐坏了。若尔盖草原以饲养牦牛、绵羊和马为主,其中的草原东部为纯牧区,当地盛产的的唐克马属河曲马品系,是全国三大名马之一,墨洼牦牛也是著名的优良畜种。
汉族和藏民两父子的合影照,这个父亲是个70后,比我还小呢,看上去已经饱经风霜了,高原毕竟就是高原,生活不容易呀。
若尔盖历来是去甘抵青的交通要道,是阿坝州的北路重镇。历来都是青藏高原与内地发生沟通与交融的前缘地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红军的长征在四川滞留的时间最长、经历的地区最广阔、面临的环境最艰险、进行的斗争最卓绝、付出的牺牲也最大,所有这一切,都在世称“松潘草地”的若尔盖草原得以集中体现。
据史料记载,约有一万多红军将士长眠于草地(主要分布于若尔盖县的镰刀坝、包座牧场、班佑草地及红原县的色既坝、龙日坝一带),红军走进草地时几乎濒临绝境。
人们常用“若尔盖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句荣耀的话语,来说明若尔盖与中国革命的非凡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其丰富而厚重的含义则不仅是说悲壮的红军长征“过草地”是在若尔盖、更在于说明巴西会议使得党和红军摆脱了政治困境;包座战役打通了胜利北上的道路,高原的牦牛、青稞救援了红军“三过草地”。如果没有巴西一带(今潘州地区)成熟的农作物作保障,红军完全有可能象蒋介石断言的那样走向死亡。正因为若尔盖地区为党和红军战胜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危机提供了重要条件,从而必然地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道上的三大主力得以重振旗鼓、同道北上的唯一起点。
因此,若尔盖草原在长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继续前行,很快就到了若尔盖县城,若尔盖县城和全中国成千上万的小城镇别无二致,只是大街上全是肤色黝黑的藏人,在10度左右的温度里穿着厚厚的藏袍。高大丰满的藏族女人身板挺直,姿态雍容,以一种日常的含蓄装束默默操劳。街道两旁的小店经营的大多是藏民自用的日用品,馓子,酥油茶,铜器,马鞍,藏香,以及各种藏族饰品。我们找了一家川菜馆吃完晚饭,继续驱车前行,准备住宿唐克乡,便于明天看黄河九曲第一湾景点。
若尔盖县城离唐克乡有62公里,是县道,恰好遇到修路,半边是石子路,半边打成水泥路,限行当然造成拥堵了,灰尘漫天,8点过从县城出发,23点过才到达唐克乡,62公里走走停停用时3个多小时,够呛,今日今日全程行驶567公里,住宿唐克乡黄河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