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之六——走亲戚
分享:
时间:2017-03-08 浏览:427 投稿:团委 文作者:小月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小月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家乡的春节有很多讲究,年初一不串门,不动刀;年初二请客,年初三吃饺子,也可以请客。那时,若是请客,得提前到亲戚家里去请,名曰“带”,一个“带”字,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诚意;尤其是女儿回娘家,那更得家人到女儿家去“带”。

    

    有一年,有人给正值当婚的四叔介绍了一对象,奶奶就差小姑将叔叔的“女朋友”请到家里吃饭,那是一个初三,大清早,我们就帮奶奶择菜、洗菜、剁馅儿、和面。女朋友来了,很大方地和我们一起包饺子。饺子面醒的很好,柔软,筋道;饺子馅儿和得更是鲜美,刚走进院子就闻见浓浓地香味。家里人多,饺子包得很多,直径一米五的两个大簸箕装满了整整齐齐的饺子;那饺子包的真好看,个头不大但是很精致,大小均匀很漂亮,看一眼便让人垂涎欲滴。

    

    叔叔的女朋友因故没成为我的婶子,但是那次年初三包饺子的情景却永远存在我的记忆中。
当然记忆最深的是每次跟妈妈回外公家过年。

    

    还在头一天,妈妈就发好面,蒸好馒头;馒头松软又宣和,用写春联剩下的红纸在水里浸泡一下,再用筷子蘸上在洁白的馒头上按上一个圆圆的红点儿,哇!好喜庆。然后妈妈将馒头一个个整齐地放在崭新的柳条篮子里,上面横盖一条洁白的新毛巾,然后妈妈将我和弟弟换上新衣服,新鞋子,将我的小辫儿梳好,扎上蝴蝶结,便一手挎着装满馒头的柳条篮子,一手牵着弟弟,出门了。那个时候,能有一篮子馒头串亲戚也算是奢侈了。

    

    我家距外公家有十来华里,出村子,上公路,穿过一片农田就到了一个大水库的堤下,待登上水库的大堤,便远远地可看到外公家的炮楼了,不过,走到外公家,还得继续走两三里地呢。当我们登上大堤遥望外公家的炮楼时,小腿上也就有劲了,才到外公家的山脚下,便一边在通往外公家的山路上小跑,一边大呼小叫“外公、外公,我们来了”!

    

    女儿回娘家是贵客,尤其是带着孩子回去,更是一件喜事。为了迎接我们,外公前一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炖肉、杀鸡、包饺子,我们刚进门,桌子上早已摆放好了炒花生之类的干果,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高规格招待了。

    

    通常我们回去都要住上几天,外婆走得早,小姨大不了我几岁,家里很多事情做不了,本来年前就要洗涤被褥之类的事情都是妈妈回去才洗。我们院前屋后、坡上坡下地疯跑着玩,妈妈却将被褥一床床拆下来抱到屋后山脚下的小溪洗涤,在院子里拉上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拆下的棉絮一床床挂上,让冬日暖阳尽情地晒着棉絮。天气很冷,小溪结冰,妈妈得用小石头敲开冰才能顺利洗涤,往往是所有的东西洗完后,妈妈的双手也就冻裂口了。洗好晒干再将被褥一床床缝好,然后又忙着收拾屋子,打扫卫生。说是回家过年,实际上就是回家帮外公做一些家务。

    

    妈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后来,我每次回家看望妈妈,也是重复妈妈年轻时候做的这一切;当然,现在洗衣物有了洗衣机,被套代替了缝被子,但是妈妈还是喜欢缝的被子,说是盖在身上服帖、踏实。

    

    妈妈走了,从此再也不需要我缝被子了,终生陪伴我的,将是儿时这些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