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富出发后的第5天,我们终于进入青海省境内。
青海,别名:西海(听过刀郎唱的《西海情歌》么,讲的就是发生在青海可可西里的凄婉爱情故事),位于中国西部,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青海又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境内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青海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辖西宁市、海东市2个地级市和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玉树州、黄南州、果洛州等6个民族自治州,共48县级行政单位。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人口578万(2012年)。
青海,这个大西北的高原省份,有太多令人向往的景点,如:青海湖、可可西里、门源菜花、祁连风光、茶卡盐湖、三江之源……无一不是响誉世界的地方,但相比这些自然风光,在到达西宁的第一站我们选择的是塔尔寺,我们甚至没有在青海的省会西宁市停留,直接从兰州出发经西宁穿城而过上了到塔尔寺的二级公路,目的地就是直达塔尔寺!为什么呢?因为塔尔寺太出名了!!!打个比方,到了西宁不去塔尔寺就仿佛到北京没去过天安门、没去过长城一样。
青海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能评上国家级AAAAA级景点的却只有两个,一个是闻名四海的青海湖,另一个就是本文要说到的塔尔寺。塔尔寺在藏语的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像珍珠般洒落在西藏、青海、甘肃等广袤的藏地: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在拉萨;扎什伦布寺在日喀则;塔尔寺在青海西宁;拉卜楞寺在甘肃夏河,遍及前藏后藏地区。)塔尔寺也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是青海省佛学院的最高学府,现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经院),藏语分别称为参尼、居巴、丁科、曼巴札仓,具有极高的声誉及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我们将其作为青海之旅首站的重要原因。
到了藏区,不能不说下佛教,因为藏区寺庙众多,藏族人全民信教、一生信教,宗教神秘晦涩又复杂难懂,宗教和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藏区旅游定会去参观藏传佛教寺院,一定要尊重当地风俗,寺院多为宗教信仰非常强烈的地方,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要从左向右顺时针游览,不能在大殿内拍摄佛像,不能穿短裤、裙子、拖鞋、戴帽子进入里面参观,不得大声喧哗、不要对着僧侣拍照等等。
记得《进藏指南大全》说过:“如果你对藏传佛教中的红、黄、白、花、黑教以及它们的过去没有一点探索的好奇,那么我们对你的忠告就是不要去藏区,不要来这个几乎全民信佛的地方。你不会理解那些磕长头、那些转神山甚至施舍的人群的行为,更毋论说他们的灵与魂。哪怕曾是一个无神论者,在博大精深的古老宗教面前你应有的还是那份必要的虔诚。为此你可以在出发前的书店中,网络上,甚至可以在拉萨的酒吧中去了解去认知西藏的宗教、西藏的神灵。西藏的宗教和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你知道了释迦牟尼,当你知道了寂护、莲花生、阿底峡大师,当你知道了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当你知道了轮回和六字箴言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知道西藏的历史,你才有可能在走进寺庙,接触藏民的时候对他们多一份了解和认知,你才有可能被那历史的遗迹和精美的壁画,以至古老的唐卡和擦擦所震撼。”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陡峭的山峰,严酷的气候,稀薄的空气,变幻无常的环境,使任何生物在此生存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繁衍生息,更是困难,物质的匮乏,环境的险恶,使他们对日月星辰,对山川河谷,对野兽牛羊,对一切未知都充满恐惧和敬畏,当然也有希望和企求。因此,在心灵上极需要神灵的护佑,佛教的传人正好迎合了青藏高原原住民的精神需要,他们以神圣纯净的虔诚之心崇奉佛教,对佛祖的无限崇拜,以非常人所能做到的毕生追求,叩长头,转神湖,绕圣山,转经朝圣,积累功德,消灾祈福。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即便是宗教也有很大的区别,以佛教为例,便有三大流派之分,即中国佛教是由汉语系佛教(亦称大乘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亦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藏语系佛教(亦称喇嘛教)三部派组成的,其中,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全国仅云南独有(现在仅云南的傣族地区信奉小乘佛教)。这三派又以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最为著名,它们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弟子都按律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於各自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麽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我对佛法理解有限,对于他们的具体区别也说不出深奥的所以然,但比如建筑、服饰、法器、颂经的方式等还是能明确区分的,以僧人的学习以例,内地的汉传佛教寺庙,我们经常会看到颂经的法会,僧侣们敲击着木鱼、锣、鼓、钵等法器,嘴中念念有词,如吟如唱,但在藏传佛教寺庙,看到更多的则是转经轮、转经筒、玛尼堆、经幡、石经墙、风马旗等,而他们颂经方式也大为不同,除了席地而坐的颂经之外,还有趣味十足的辩经活动。
相传,辩经最早源自古印度,是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学习的佛教教义的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僧人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藏传佛教辩经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汉地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公元792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此二人建了桑耶寺)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汉僧与印僧为了争夺其佛法地位,发展与壮大自身的佛派影响,便摆开了一场辩经论战的擂台,有点儿华山论剑的意思,其目的是一比高低,胜出者将独占这片世界屋脊弘扬佛法的地盘。结果,汉僧最终落败,灰头土脸地离开。究其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还有什么“幡动”、“心动”、“风动”、“当头棒喝”之类。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一旦与人辩论起来,顿时变成锯了嘴的葫芦,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辩论和演说的印度佛教。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大乘:既大乘佛教,梵语“摩诃衍”汉译为大乘。“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乘:运载、运乘之含义。大乘是说诸大菩萨众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大乘佛教强调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提倡以六度为主的修行--菩萨行。
好吧,书归正传,先进塔尔寺参观下吧。
塔尔寺离西宁并不远,只有26公里,我们是下午3点过到达塔尔寺的,因为是暑期旅游旺季,景区外面停满了车,到处都是人。在停车场停好车,走路5分钟就到达塔尔寺的正门,排队买票、排队检票、排队照相、排队参观,这是我在塔尔寺游览时,体会最深的几件事之一。门票80元/人,参观藏族寺院必须要请个导游,要不然就白来了,为什么?因为看不懂!2014年那年我们骑车到拉萨后去参观大昭寺就不知道其中奥妙,为了省略几个大洋没有请导游,几个人在寺里面转来转去也没有转出个所以然,最后还是靠去“蹭听”解决的,这次到塔尔寺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我们请了个美女导游讲解,每人一个耳麦,美女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娓娓动听,消除了青海地方语言的障碍,自我介绍说她是藏族,名字叫拉毛卓玛,大家可以叫她卓玛,也可以叫她拉毛,我暗笑还拉个毛线呢,嘿嘿,回来后我在网上查了,藏语里拉毛的意思就是仙女的意思。拉毛说该寺庙比较大,人很多要跟紧点避免走散。根据她的介绍,塔尔寺是因为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之所以如此出名,主要是因为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代表人物、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众所周知的达赖、班禅就是黄教的领袖,现在的达赖已传至十四世,班禅传至十一世,而宗喀巴是第一代达赖、第一代班禅的老师,可见宗喀巴在黄教中的地位了。
藏语中格鲁意即善律,格鲁派即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俗名罗桑扎巴,3岁开始学经,16岁去西藏深造,后来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教派,成为一代宗师,被誉为“第二佛陀”、“文殊菩萨化身”。宗喀巴大师降世时藏传佛教正处于一个衰败的年代,僧侣戒行不严,教风不正,思想混乱。他大刀阔斧地从教义理论上进行正本清源,整顿戒律整顿教风,建立学院式的寺院,培养戒律严明、兼通显密教理的知识型的僧侣队伍。达赖喇嘛和班禅就是他的两大弟子的转世系统。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和再传弟子将他的清净法脉传遍了中国西南、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北部满蒙地区,成为明清两代王朝信奉的主要宗教,并在北京建起了属于黄教的喇嘛庙……
我们步入塔尔寺的正门,首先映入视野的便是八宝如意塔,也叫如来八塔,故名思义,八宝塔就是有八座塔,从东到西呈一线形,它是根据佛经中对佛祖释迦牟尼的记载,赞颂他一生中的八大功德的宝塔。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八宝塔前立有一石碑,上书塔尔寺三个大字,在此排队照相的游人特别多,依次照完像,导游又带着我们随着如潮的人群进入寺院各个地方参观。导游说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随后我们用了大约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走马观花般参观了该寺的主要大殿、塔、僧舍等,如果对宗教不感兴趣的人可能会觉得无比枯燥,而有兴趣的人则会觉得时间又太短。
我老婆信佛、学佛向善并相信因果,也会入乡随俗的烧香拜佛,但她却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汉传佛教徒,因为她并没有皈依三宝,而我的政治信仰则让我不能烧香拜佛,但我平时也学她多做善事,所以来到塔尔寺,她还是比较虔诚的用“磕长头”的方式拜了宗喀巴大师。藏传佛教的寺庙与汉传佛教的寺庙有所不同,不让烧香,只可以供酥油灯,或献哈达,因为佛像前的过道都很窄,所以也基本没有拜垫,信徒们会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然后再深深拜下去直到额头碰到木头围栏,这情形与西藏的大昭寺有些相似,老婆也会学着信徒们比划着朝拜殿里的菩萨。我则游走其间,有时候也会单手举在胸前,略微躬身表示对菩萨的尊敬,更多的是参观、感受寺里的文化、习俗、建筑等。跟着导游在塔尔寺院里面转来转去,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这里的建筑,独具特色,寺内藏有丰富的文物,包括各种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和浩瀚的藏文、蒙文和满文佛经和碑刻,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寺里建筑物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绿墙金瓦,灿烂辉煌的大金瓦殿,以及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九间殿、大拉浪、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等,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建筑不但有藏式的平顶建筑风格,也有汉式的三檐歇山宫殿式建筑,甚至有的还将不同的建筑元素(汉宫殿、藏平顶、鞭麻墙、时轮金刚梵文咒、铜镜)揉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藏、汉、梵建筑风格于一体。
这就是大金瓦殿前的菩提树,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金顶光灿夺目,为塔尔寺的主殿,也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相传,宗喀巴大师出生时,其母将其胞衣埋于此地,后来这里长出一株菩提树,树上10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有狮子吼佛像一尊,所以塔尔寺的藏语意思就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塔尔寺的由来,还得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俗称喇嘛教)创始人宗喀巴说起。相传宗喀巴于1357年藏历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他一生中的著作达170多卷。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其二是这里的人,这里的人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带着猎奇心态的众多游客,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成群结队跟在导游后面,有的拿着相机东张西望,不管是人多还是人少的地方,只要是允许照相的地方,就一个劲儿的拍拍拍;有的对这里的建筑艺术感兴趣,注目凝视若有所思……
第二种是生活在这里的红衣僧众,作为汉人作为游客作为我们没有机会直接和他们交流,很难深层次了解僧人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只能很局限的一窥其貌。过去,我们认为喇嘛是对藏寺中僧人的泛称,其实这个称谓是被我们滥用了。本来意义上喇嘛是指高僧,是“上师”的意思。由于汉人通常把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这样就把其教里僧人也统称为喇嘛了,就和我们称呼汉庙中僧人为和尚一样,这其实是错误的。在塔尔寺里共有800余名僧人(其中称得上喇嘛的有60多人、称得上活佛的有 6人),只有那些职位高的、学历深的、资格老的、威信高的才能被称为喇嘛,其余的都被称为阿卡即僧人。比喇嘛级别高的则称为活佛,活佛指经过多年饱读经书且通过一些列藏传佛教考试之后得道的并被认定的喇嘛;或者是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历来认可的可以转世的高僧,他们是生下来就被寻找、认定为本世活佛,平且在他去世后可以转世到其他肉身。活佛也有好多个级别,所以说藏传佛教里面也是等级森严。我们这次机缘不够,没有遇到活佛开光讲课弘法。
塔尔寺是青海省佛学院的最高学府,也是藏区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现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学员来这里学习显宗、密宗、藏医学、天文历算等理论知识,格鲁派僧人讲究显密双修,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显宗主要以格鲁派规定的五部经典(因明、般若、中观、戒律、俱舍)为主,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然后经考试成绩优秀者(主要是通过“答辩考核”即辩经才能获得,类似我们评职称或者论文答辩或者学术讨论会。)即可授予各个学院的学位。取得拥有资格和荣誉的这些学位,就相当于取得了现在学校里的博士学位。获得这些学位的僧人,深受僧俗尊敬,在寺院享有很高的地位,生活会更加优越。此外,塔尔寺里的印经院专门印经典著作,制版、刻版、印版、印刷、洗版、裁装等机构健全。这里印制的各种经典著作,不仅供给本寺和省内藏传佛教寺院僧人学习用书,还销往西藏、甘肃、四川、内蒙等地的寺院,在保存、交流和发展佛教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样,塔尔寺的藏医学水平很高,在各地藏民中享有很高的信誉,目前,藏医藏药已逐步迈出偏远的地区,大有袭遍全国之势。
辩经,网络提供图片,感谢原作者。
我们在寺里恰好看见很多年轻的喇嘛在练习辩经(通过辩经这种相互问答促进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修习),基本都是两人结对,提问者站立着,提完问题后,就扬起右臂用力砍下,同时向前一大步猛跺脚,高声说句什么,大概意思是:开始回答!回答者则盘腿坐在对面蒲团上作答。只见有的对子很认真,大声吆喝,不停练习;有的也是敷衍了事,东张西望,打探着游客。他们辩经完毕,便开始围坐在一起,开始颂经学习,这到与汉传佛教的禅修打坐相似,刚开始并没有颂出声音,更像是在冥想。而那些在门口检票收票的喇嘛就很轻松,和一般公园工作人员别无他样。寺区很大,到处可见东游西逛的零散僧人,有不停地打着手机的;有闲逛买东西的,休闲自得;有蹲坐在地上发呆的,旁顾无人;有开汽车送东西的,鸣着喇叭,毫无斯文;有结伴外出,和的哥砍价的……这使你感到,他们就是一群普通的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方式。
第三种是虔诚的信众,他们远道而来,一步一叩,匍匐前行,心怀信念,风雨无阻!到了目的地后依然不停止叩拜,我在2014年骑车去拉萨的路途上,在大昭寺外、在布达拉宫外,今天在塔尔寺同样也看见了这些虔诚的信徒以最至诚的磕长头,表达对佛的景仰,祈求佛祖保佑,即使百次、千次的叩拜,也绝不马虎,信仰的力量无穷,令所见之人深深震撼!在这里,没有尊卑阶层,不分男女老幼,一律都如此不受外界干扰,一生要磕十万次才算虔诚。
等身长头,网络提供图片,感谢原作者。
我注意到在大金瓦寺主殿大门前后就有很多磕长头的信徒和进寺的朝拜者在一起一伏的做着葡拜,他们跟大昭寺前的信徒一样,在一个个木板上原地持续顶礼。导游介绍说,“磕长头”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向前直伸,这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最为虔诚的祈祷方式。他们一边拜佛一边默诵“嗡玛尼呗美哄”六字真言。磕长头时双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藏族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叩拜者的手掌和膝盖往往会磨出鲜血继而成为老茧。据说,它也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持的一种方法。密宗修习“三密加持”旨在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拜佛修持被视为密宗的根基,其目的在于通过清心和抑制欲望达到忘我的境界。修行是极艰苦的,从早到晚不间断地礼拜,一般需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
其三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塔尔寺的“艺术三绝”即酥油花(油塑)、壁画、堆绣,这是塔尔寺所独有的。各个佛殿均装饰有堆绣、壁画和酥油花,看得我眼花缭乱叹服不已,由于它们是塔尔寺艺僧世代相传的艺术佳作,又是当地手工工艺的精华,绝技文化,别具一格,故被称之为塔尔寺的“三绝”。
栩栩如生的酥油花--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花枝招展的百花异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写实逼真的人物肖像……甚至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的宏大画面,竟然都是用酥油手工雕制而成的!
酥油花,网络提供图片,感谢原作者。
绚丽多彩的壁画是塔尔寺的一大奇迹,它绘于布幔、墙壁或栋梁上,染料采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和黄教密乘经典,为经变、时轮、佛等,展现出种种神奇的情节和动人故事,画面构思独特,布局自然,色调和谐,层次分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工艺精湛,手法细腻,是我国佛学宝库的瑰宝。
壁画,网络提供图片,感谢原作者。
色彩绚烂的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一种艺术,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尔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
堆绣,网络提供图片,感谢原作者。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的看热闹,我作为不太懂美术绘画的门外汉,在看热闹之外,领略“三绝”的风采,也不枉此行。唯一的遗憾是,所有的殿堂庭院内部是不允许拍照的,我没有拍到三绝的相片,只能从网上找来图片请大家欣赏下了。
导游还介绍塔尔寺最吸引人的当数每年的“四大观经”法会,因为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是佛教的斋月,在这4个月中塔尔寺都有传统的供养法会。法会期间寺内会举行诵经、讲经、辩经、祈祷、施供、布施、跳神舞、展献大佛、转金佛等佛事活动,为该寺的四大佛法盛会。
晒大佛,网络提供图片,感谢原作者。
晒大佛又名“展佛”。“展佛”即请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大唐卡)在露天展示,一方面从保护的角度,防霉变和虫咬,更重要的是寺庙僧人和信教群众对佛祖朝拜供养的一种特殊方式。佛像实际上是一种特制的大唐卡,它是一种卷轴画中极其稀少的珍品。展佛之日,当东方第一缕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时即为佛像展开的最佳时辰,故展佛又称晒佛。通过晒佛让信徒们瞻仰佛像,沐浴佛恩,并防佛像遭蛀。塔尔寺有“狮子吼”、“释迦牟尼”、“宗喀巴”、“金刚萨捶”四种巨大的堆绣佛像,每次只晒一种,在寺院莲花山山坡上从山顶一直铺放至山脚进行展晒,这时巨大的佛像就展现在来参观的成千上万名群众面前,“晒大佛”也达到了最高潮。
我们此次无缘一见大佛,只有看今后有没有机会了。
从塔尔寺出来,我们来到塔尔寺法物流通处,法物流通处就是指佛教用品流通的地方,通俗点说就是本寺纪念品的专卖店,和外面的小摊小贩卖的歪货不一样,这是正品。信众来寺院可以为自己请到佩戴的挂件、手珠和请回家供奉的佛像、菩萨像等寺院开过光的物品。我们每个家庭都请了护身符,基本上都是挂在脖子上吊在胸前的微型转经筒,价格几百以上不等,大家抱着的心理都是管他的,既来之则安之,一辈子都很难来到这个名寺,贵就贵点,放点血请个正品,求个心理安慰吧。
站在山坡上远远回望塔尔寺,错错落落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依山傍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奇异的光彩。塔尔寺,承载着藏传佛教的精灵,延续着藏族文化的精髓,让看到它的人得到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如果因为我们的虔诚,佛祖能够保佑我们一生健康、平安、快乐!那么,我们到塔尔寺也就值了!
离开塔尔寺,我们赶往十多公里外的青海云天化。
资料显示:青海云天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云天化)是由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天化股份)与青海甘河工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青海云天化于2007年9月25日正式成立,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内,距离西宁市区约35公里、湟中县城6公里、海拔约2600米。注册资金6.6亿元。公司具备40万吨年合成氨、12万吨年磷酸、24万吨年磷酸二铵、80万吨年复合肥的生产规模。 青海云天化作为化肥企业,充分利用青海的天然气资源和其它优势资源,依托云天化集团的磷资源优势和云天化股份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努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云天化集团“以肥为主,相关多元”的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遵循云天化竭诚为“三农”服务,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宗旨,顺应云天化股份“努力成为专注于磷复肥的重要生产商和提供商”的企业愿景,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农资保障。
车驶入甘河工业园区,远远的就看见高塔上云天化三缺一的标志和云天化三个大字,说实话,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的激动,在高原,在离云南那么远的地方,云天化的工厂能在这里立根大地志博云天,我们满满的都是自豪感啊,当然也打心眼佩服在这高原上打拼并默默奉献的云天化人!!!
微信上《高原上的青海云天化》提供图片,感谢原作者豆豆和陈继军。
青海云天化和水富云天化都同属云天化股份公司管辖,两家人员的交流也较为频繁,现在青海云天化的总经理蒋总、副书记兼工会主席何总、工艺总监郭总监都是从水富云天化调过来的,在得知我们一行要来青海云天化做客时(强哥提前用电话向蒋总作了汇报),蒋总专门安排厨房弄了几个拿手好菜款待我们(公司在甘河工业园区的小区内,租了2套房子做为员工的宿舍,然后在宿舍一楼设置了一个内部食堂和小卖部,方便员工的一日三餐,既经济又实惠。)我们由于下午参观塔尔寺,耽搁了一点时间,之后紧赶慢赶,忙中出乱,导航又带错了路,到青海云天化食堂时候都快接近8点了,蒋总、何书记、敏才他们一直在等候我们,搞得得我们怪不好意思的,强哥一个劲儿对蒋总说对不起对不起!蒋总是个豪爽人,大手一挥:“没事没事,先吃饭,再喝酒!今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顿饭是我个人办招待,酒是本地酒,是散装的青稞酒,才45度,等下品尝下慢慢喝。”蒋总举杯开场白后我不敢多喝,抿了一口,空腹喝酒醉的太快了,要稳都点。我知道今天蒋总他们盛情款待、我们又迟到了,等下自我罚酒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毫不客气,先吃了4个包子、两大碗饭,先填饱肚子再喝酒。
肚里有底了,开始大口喝酒。按程序来,等我们这边的一号车的首长强哥先敬完青海云天化的一号首长蒋总,蒋总吃口菜,我第一杯酒自然也要先从一号首长开始,先敬蒋总,为了表示感谢和歉意:“……领导随意我干杯”,二两五的杯子我一口就闷了,嗯,青稞酒的确是好酒!
第二杯敬何书记:“感谢书记关心,2008年我带部门的兄弟们在天安出差,谢谢何书记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这杯酒表示感谢,谢谢!您随意我干杯”,第二杯酒也就吞了,嗯,青稞酒是好酒,就是有点醉人!
第三杯酒呢敬郭总监,敏才是从水富云天化合成车间主任调过来的,现在是青海云天化的工艺总监,他骑单车是把好手,曾经骑车上了峨眉山金顶,也曾经骑青海湖环游过,骑车时间比我早,值得学习,我俩交流的最多的就是关于骑车的话题,他不喝酒,喝茶水,所以我敬他酒,他喝茶我也就随意抿了口酒。然后敬王博士,王博士是蒋总隆重推出的重量级人物,酒量很好,很年轻的一个帅哥,说的是马普,第三杯酒我和王博士惺惺相惜,就相互都碰了个满杯。
第四杯酒是蒋总敬我,蒋总人耿直豪爽又义气,他说我2014年骑车到拉萨发表在云天在线的游记他每一篇都看了,写的不错,很佩服我,敬我一满杯!能够得到老总的表扬我是受宠若惊,这得多长脸呀,本来就有点喝高了的,这下更是飘飘然了,看看人家蒋总也喝得是满杯,多给面子呀,我就是再不济也得把这杯酒干了!!!咳咳咳!
第五杯酒又斟上,斟了一半,没了,呵呵呵,菩萨显灵了,谢天谢地!幸亏蒋总拿来的6斤装不锈钢酒壶里的青稞酒全部都斟完了,否则我是怎么醉的都不知道。我们这边强哥和我都对蒋总异口同声的说仅酒不仅量,可以了,高兴了,不喝了,蒋总也就没有再劝酒。尽管这样,散席时,我们这边几个也都喝得差不多了,陈仕强没喝酒,李强、李鸿和蒋总他们不太熟就没有喝多少,是清醒的,暴哥有六分醉了,强哥喝了个八分醉,我喝了个九分醉,握手告别蒋总他们,熬着走到小区里面的宾馆(住宿甘河工业园区广鑫宾馆,128元/标),打开房间,我是脸脚都不洗了,倒头就睡。
写到这儿,恰好水富云天化公司调度会(2017-02-20)开完,会上职能部门传达本公司要从相关单位抽调十多人到青海云天化支援工作,时间在半年左右。总经理陈总指示了关于对青海云天化的支持:这是股份公司安排的工作,也是出于对公司的信任,抽调单位要做好人力资源安排,单位领导要理解到位,要把支援青海云天化视为公司自己的工作全力支持,抽调人员要做好工作交接,尽快到位。
怎么样,青海云天化有好客又豪爽的公司领导和老朋友,有名刹塔尔寺,还可以环湖骑行圣湖青海湖,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如此美丽的青海,你动心了么?
2016年青海行之四探秘塔尔寺完,请看下篇:之五大美青海湖。
PS:访问嘎玛仁波切活佛--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区别
嘎玛仁波切(祖古颜班),1968年生。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人,藏族。自幼闻思修之学习速度与圆满异于常人,获大堪布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颁授堪布之称号,又被宁玛巴噶陀寺莫扎法王认证为玉札宁波之转世、噶陀寺祖师旦巴德协三大闻法顿悟弟子之一希热将参的转世。现任宁玛巴昌列寺(位于马尔康)住持。著有《大圆满前行释论》《法音宣流》《法界心髓》《解惑之智》《妙宝菩提心》《佛法与生活》《妙离世间》《与心对话》《用好你的富缘》等。
问: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最大区别?
嘎玛仁波切:正常来讲,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应该是没有区别的,但是现在的区别是什么呢,显密有区别。为什么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应该是没有区别的呢?汉传佛教在2000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藏传佛教在1400年前开始从印度传入藏区,两个传过来的宗教是一样的,那时候是没有区别的。包括密宗,那时候密宗在汉传佛教里面大藏经都存在,现在日本人修的密法叫唐密,唐朝以前我们中国内地都有密法,有密宗的。唐朝以后,慢慢实修的越来越少了,所以讲理论多了,实践少了,就变得只有显宗,所以现在来看,修密的,除了你们山西五台山,内蒙古,辽宁这一带多一点,其它地方几乎没有了。以藏传佛教为主才修密,汉传佛教几乎不修密。但是还保留了一些密法的部分,有些人持大悲咒啊,念楞严经,持咒。这些都是密法。
所谓密是什么呢?是佛陀的真言,它像一个密码一样,不需要翻译成中文,不需要翻译成别的文字,就像我们的密码,你不需要解释1234是什么,你只要念,就会打开你跟佛沟通,这叫真言、咒语,这个才叫密法。
现在汉传佛教跟藏传佛教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汉传佛教现在以显宗为主了。
显是什么意思呢?除了小乘的思想以外呢,大乘佛教的以利众生这种思想为主的一个传承,而没有像密法那样,把自己修炼即身成佛的修行的方法不存在,简单来讲就是讲佛教的理论,不讲怎么去实修。你会发现汉传佛教没有次第,没有讲你入门该怎么修,当你学到什么时间该怎么修,当你修行到某个层次你应该怎么修,没有。因为它只有理论,只会告诉你佛教的思想,佛教的理论,佛教的传统,然后接下来会告诉你去念经,念经以外就是供佛,就是这样,所以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方法。
那么藏传佛教它的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
藏区离印度只有一山之隔,在历史上很多印度高僧,跨越喜马拉雅山到藏区,特别是12世纪到13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入侵印度以后,很多高僧大德跨越喜马拉雅山以后,把印度所有佛教上的制度完整带到藏区来了,所以藏传佛教它的特色是它从小乘开始,小乘的基础到大乘,就是你们现在讲的汉传佛教的显宗,今后进入实修的密法,就像小学、中学、大学,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上来,所以你的课程永远像大学一样,你进来之前,就把你的课程全部排完了。
所以你看在藏区当喇嘛,必须五六岁七八岁进去,先学五到六年佛教小学基础,才开始进入佛学院,佛学院最少读15年到25年,25年就大概能拿到佛学博士学位。所以他们制度在学的过程当中,制度是非常完整的,而且教育制度很严谨,包括里面佛教的逻辑,甚至很多其它的学科,比如建筑、美术、天文、星算、逻辑、医学什么都讲,所以你可以看到藏传佛教中拿到一个佛学博士的人都是全才。所以他到世界各地传教的时候,几乎都能够应付了任何遇到不同其它的教派也好,其它民族的风土人情,都能够一一应付的,原因是什么呢?它的教育制度是非常完整的,跟我们在内地从小学读到研究生旗鼓相当。而读书没有用,在我们藏传佛教读完书以后,你怎么去消化所学过的东西,还要三年三个月闭关的实修时间,从那儿出来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喇嘛,不一定能够叫什么法师之类的,所以你还不能传教,你能传教,你能够讲经说法以外,你的人格各方面都要被承认的时候,才能做一个公开的法师,在藏传佛教可以看到不同的喇嘛,一般都是不收徒弟的,没有人收徒弟。
也不太可能像汉传佛教那样,你什么时候想出家,你就可以出家,在庙里面待两三年、五六年你可以当主持,这在藏区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足够的佛教的培训、经验,实修的经验你不够,所以现在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教育方面的根深蒂固的差别,还有实修的差别,我觉得挺大。
因为汉传佛教我们很多人读佛学院也就两三年到四年,在藏区来讲读了四年佛学院出来当法师是不可思议的,你对佛法的了解不够重,而且实践与经验不够。当然这并不是批评他们,可能是环境造就他们这样的。你看特别是明清的时候,皇家都来学藏传佛教。因为汉传佛教几乎都是给信徒诵经,要不就是到庙里打七等。历代皇家贵族对寺庙太好了,所以很多犯法的都躲到寺庙里来。
所以,你看你们内地的寺庙这样讲:“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才到庙里面去。在藏传佛教里面,庙寺是精神信仰的中心,任何时候,人不管有需要没有需要,那里是至高无上的,洗涤自己心灵的地方,它跟我们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也不可能是只有犯罪,或者是像生意失败了,感情受到创伤了才来寺庙的。
就像现在,如果你们中间有人出家了,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不是失恋了,是不是生意做失败了,是不是有挫折,有打击了,可能出家了。在藏区听说哪家孩子出家了,第一个每个人想到的是出家的一定是他们家里最优秀的小孩,这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在我觉得最大的差别是汉传佛教讲的理论讲得太多,实修得比较少,因为时间可能也不太够。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很多庙,变成了政府作为旅游接待的地方,变成跟旅游结合的寺庙,法师个个都是导游,都是接待员,跟开一个酒店没有多大差别,所以在里面很难有实修,这是我好几次跟五台山、九华山跟很多法师在一起,我们聊天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大概是这样一个概念。目前最大的差别可能是教育跟实修方面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不吃肉这个问题呢?
要知道,我们平常看到藏传佛教跟汉传佛教比较多,汉传佛教包括我们内地的人,都习惯性把吃肉当成好像是喇嘛的专利了,喇嘛是吃肉的,和尚吃素的,那是你们搞错的。
所有佛教的出家人本来都是吃荤的。
因为佛陀时代,所有的出家人是要饭的,他是乞丐,走里拿得钵就是要饭的东西。包括在东南亚,你到泰国、缅甸、斯里兰卡,所有国家我都生活过,所有的出家人全部都是吃肉的,我们藏传佛教可能吃牛肉,羊肉比较大型的动物,远离三净肉。他们可能连鱼肉,虾肉,鸡肉都吃。但是这不代表就是说,佛教徒这是正当的,但是早期佛陀时代都是出来要饭的,你到人家门口,人家给你什么,给你的是剩饭,剩菜你都得必须吃,所以从那儿以后出家人就没有选择食物的权利。所以早期全世界的出家人,没有吃素这样的制度。
但是有些吃素的概念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是从密法里面的外密产生出来的。
比如,修观音法门的时候,比如初十,十五这些时候,就有明文规定,修药师法,修观音法门这些外密的时候,你一定要身体跟波罗门一样,意思你要把衣服洗得很干净,身体洗得干干净净,嘴不能有任何臭味,不能有臭味就不能用葱姜蒜,酒肉之类的东西,更需要素食,在修某些特殊的法的时候是这样的。
这个制度延续到中国以后,在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特别对佛教虔诚,他认为很多出家人可以有皇亲贵族,人民来供养,不需要来再要饭,不要再要饭的时候我们直接供养你们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你们准备素食,加上他的妈妈刚往生,所以很多出家人到皇宫里面修法,看到出家人吃肉,他觉得难过,所以觉得不应该这样,他就禁止中国和尚吃肉,所以这个戒律不是佛陀规定,是梁武帝给你们汉族和尚立下的一个规定,清规戒律,从那以后和尚几乎就是吃素的。
不过现在全世界素食也越来越方便了,素食主义者也越来越多了,佛教这些法师们,被受供养的机会越来越大了,慢慢地很多地方也在学着你们吃素。
在藏区,我们寺庙不提供荤菜,都是吃素的。去外面老百姓家里,老百姓给他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庙里面就吃素的,这不是藏区,包括所有宗教国家,就除了汉传佛教这些和尚,日本的少部分和尚跟韩国和尚吃素以外,都是吃荤食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