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爆脾气
分享:
时间:2016-07-13 浏览:366 投稿: 文作者:吴宝夜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吴宝夜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下班经过一个巷子,出口被围观的人群堵住,抱着看热闹的心理凑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男子正在打小孩。这司空见惯的热闹,本没什么看场,但男子的火爆程度着实吸引了我。
 
    在男子的威慑下,孩子立在那里,不敢挪动半步。一个妇女拼了命的地、紧紧地抱住那个施暴的男子,对小孩喊道:“还不快跑,站在那里等你爸打死你啊?!”
 
    “敢跑,我就打断你的腿!”男子一边大声呵斥一边甩开妇女的胳膊,奔过去又是一次拳脚。边打边训道:“谁叫你拿家里的100块钱的?这么点大就学会偷?!”男子气不过,再上一次拳脚,像发了疯似地在孩子身上任意施展他的“招式”,没有丝毫要停止的意思。
 
    在妇女的拼命阻拦下,男子慢了下来,或许是打累了、气出了,一场风波渐渐平息。
 
    男子的行为对我震动很大,已为人父的我,又何尝不曾对孩子有过类似的行为呢?
 
    家里的门后边和门旁边的墙上有一道黄色的油渍,到今天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并没有刻意去清洗它,因为它是一道印记,一个我爆发脾气、惊吓孩子的证据……
 
    那天,孩子她妈吃完晚饭要出门上班,我正在厨房喝着汤,孩子吵着闹着不让妈妈走。我在一边哄着,发现没效果,就威胁道:“你要敢出去,我就打你!”孩子不买账,仍然要跟着妈走。“别哭了!别哭了!你妈下了班就回来!”我的语气变得急促,可孩子仿佛没听到我的声音。
 
    在哭声的催化作用下,我的脾气坏到了极点,瞬间将手上装满汤的碗抬了起来狠狠地砸了下去,汤撒到了门上、墙上、地上,还有孩子的头发上。刹那间,我并无丝毫悔意,而是对正在大声哭闹的孩子继续呵斥,可孩子的哭闹并没有因为我的“发火”而停止,反而变本加厉。故事的结尾:孩子在得到一块面包的情况下--破涕为笑!
 
    年龄的增长或许与脾气的变化没有太大关系,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要特意去改变又未尝不能。现在孩子快四岁了,我时常拿自己和她进行对比。出门去玩,孩子自己换鞋,我在旁边絮叨着,“快点快点”。出门回来,孩子说:“爸爸我饿了,你快去煮饭。”转身到客厅一个人玩玩具去了。做饭的时间有点长,孩子到厨房看了两次,笑盈盈地问道:“爸爸做好没有?”看到我还没做好,便又转到客厅继续玩耍。生活里的两件小事,我与孩子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她对我的耐心和我对她的不耐心。但仅此一点,我要向孩子学习!
 
    自那次摔碗爆发脾气一年多以来,我对孩子的打骂次数明显减少,或许是出于对一个美好精灵的愧疚感,因为他们都是弱势群体。每次在我将要全面爆发的时候,我便告诫自己:打孩子算什么本事,有本事去打比你高大威猛的人去,谁不知道在一个弱小者面前发号施令最容易?就像那位巷口的男子,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张牙舞爪,本意或许是在教育,可往深处去想,或许是因为孩子花了父母用血汗换来的辛苦钱、亦或许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
 
    在尹建莉所著《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对坏脾气有这样的描述:家长脾气大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家长三分脾气,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在重度后果的表现上,我身边的一位孩子已经得到了验证:他考上了大学后,严重抑郁,足不出户,医生建议休学回家,由家长看管,而其父母早期离异,看管他的父亲脾气极为暴躁,动辄打骂孩子并将家具设施等毁坏过半!如果说这孩子的抑郁跟父亲的脾气没有丝毫关系,是说不通的。
 
    在正要爆发脾气时,不妨想想: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好,是不是我做得不如别的家长好?或者是我没看见自己孩子的好?在与孩子相处中,我原谅过他什么错误?对他的什么缺点能一笑了之?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重要,还是我出口恶气重要?比起那些天生残疾或生大病住院的孩子,我的孩子四肢齐全,身体健康,这是不是他给我的回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