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战遗址专访之七——老宅子里的血泪史
分享:
时间:2015-10-21 浏览:364 投稿:党委工作部 文作者:退办 小月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退办 小月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前苏联有位作家说过“战争让女人走开”这样一句话,其实,只要有战争,女人就无法走开。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仅在我国涌现出来的刘胡兰、赵一曼、之类的女英雄就举不胜举,而在 国外,卓娅等女英雄更是何其多,她们和男人一样,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在抗击外侵来敌的斗争中,英勇奋战,奋勇杀敌,战功赫赫,名流千古,所以战争从来就无法让女人走开。也许,我们都知道这些来自于正面的战争中女英雄的事迹,却不知道战争中女人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她们的代名词是“慰安妇”、“军妓”,与卓娅、刘胡兰们不一样,她们没有英雄壮举,有的只是人生的屈辱。滇西抗战中,就有这样一帮女人,以自己的血与泪,写下一段终生难忘的历史。
 
    保山市龙陵县的董家沟的一条深巷子里,有一所民国时期“走马转角楼”的四合院民居,四周是两层的木结构建筑,中间包围着天井,石板上长满了青苔,是一座典型的老宅子。
 
    1942年日军占领龙陵后,院子被强占为“军人服务社”--慰安所,它同时也是日军慰安妇的“轮训”基地。1942年至1944年间,这里长期住有日本、朝鲜、中国及东南亚各国被日军强掳、强征来的数十名慰安妇,她们在这里接受“培训”后再被派往滇西各日军驻地供日军淫乐。
 
    现在,这座院落被开辟成纪念馆,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罪恶的历史。这也是中国唯一一所完整揭露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日军慰安所暴行的纪念馆。
 
    走进慰安所纪念馆大门,入口处的墙上悬挂着《慰安所规定》十一条:服务对象只限于日本陆军军人及军聘人员等条令赫赫在目。墙上,写着“惠美子”、“若春”、“静香”、“千代子”等名字的小木牌仍清晰可见。入场日军可据此挑选“慰安妇”供其淫乐。董家老宅主屋二楼共原有四间房,被日军抢占后隔为16间,每间配有一名慰安妇。
 
    二楼展厅陈列着近年来在遗址附近出土的各种物品,日军的怀表、酒瓶、哨子,以及慰安妇的梳子、化妆盒、奶瓶等物,不少都印有“MADEINJAPAN”(日本制造)字样。曾经在这里“服务”的慰安妇饱受欺辱,备受折磨,苦难的经历为她们写下这段难忘的历史。
 
    1943年8月,龙陵县腊勐乡白泥塘村人十八岁的李莲春,背了一篮蔬菜到白泥塘赶集,想买点盐巴回家。可刚到街上,便和其他十几个年轻姑娘就被强拉到慰安所。李莲春数度饱受摧残后寻找机会才得以逃脱。
 
    2000年,76岁的李莲春在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下,向外界公开了自己的经历,成为滇西地区第一位公开指证日军性暴力罪行的受害者。老人在去世前多次表示,要向日本讨还公道,要求日本政府向她和中国人民道歉认罪,赔偿损失。几十年后,朝鲜老人、“慰安妇”朴永心也曾来到这座老宅,并痛诉日军的罪行。
 
    据历史学家考证,在滇西抗战中,日军曾在滇西共设立了30多处慰安所,调派、掳掠“慰安妇”约800名,其中近一半以上为掳掠来的滇西妇女。
 
    院子里有一根两米多高的朽木,写着“历史的耻辱柱”六个大字,另外几面铁牌,写有日本战犯东条英机的姓名,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军旗,都被铁丝网牢牢捆绑,用钉子深深地钉入柱内。与之相对的另一边,立着一块石碑,一面刻着“以史为鉴”,另一面刻着“吊慰受难,祈愿和平”。
 
    2005年,这所老宅子的主人将这座院子无偿捐献给了政府,作为日军抗战时期犯下的罪行的证据。
 
    滇西抗战胜利已经七十年,然而,老宅子中的这段血泪史,在受害者的心中,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难以抹去。
 
    不忘历史,永记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