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这个隐藏在腾冲的地儿,多年前,人们也许无数次经过她的身边,都不曾注意到或者想到七十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雨腥风、炮火横飞、狼烟四起的持续了三个月零三天的战斗。
天空仍然下着绵绵细雨,车子离开滇缅公路,翻过一座座青山,云南雨季中的山峦苍翠欲滴,绿树,梯田,红土,怒江,以及田里抽穗的玉米、刚插进水田的秧苗,翠竹、缤纷的山花儿、坐落于山坡的农家小院在车窗外一闪而过,当再次下了一座山头的时候,车子在龙陵县松山脚下的勐腊乡大垭口村停下,在这里用完午餐,将前往松山战役遗址。
刚踏进大垭口村村口,墙壁上“铁血松山”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格外醒目,鲜红的色彩让人联想到松山战役中将士们的鲜血;紧挨着“铁血松山”几个大字的是另一面墙上的“众志成城”,让人又联想到当年军民共同抗战的英勇气概;村子路边长长的墙壁上“犯中华者虽悍必诛”又是如何地激发人的斗志!就餐的楼前有一个院子,走廊内是松山战役的图片资料,院子的一面墙上是松山战役中将领们的照片,正中间石头墙壁上嵌着“松山魂”几个大字,也嵌入当地人民对松山战役中英勇将士们的缅怀。走进院子中间的博物馆,里面收藏了滇西抗战时期的实物资料,这是当地一位民间收藏家自己创办的抗战纪念馆,虽小,里面的藏品却均来自滇西抗战中的腾冲保卫战。
松山遗址离大垭口村很近,据说,直到现在,村子里的老百姓还经常在深夜里隐约听到一阵阵的喊杀声和炮火的隆隆声机关枪的哒哒扫射声,当然,这不是什么鬼魂,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应该属于磁场现象;也直到现在,只要是阴雨天,走到松山遗址,隐约还能闻见血腥气,可见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是如何的惨烈!
松山抗战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4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7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其中较重要的遗迹有:松山主阵地、我军坑道作业遗迹及大爆炸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
松山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20余个峰峦构成,海拔 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40余公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因此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
踏上松山抗战遗址,迎面便是“松山战役纪念碑”,攻克大垭口的时候,这里曾经八次战斗,每一次都极为惨烈,参战的第八军团的第二四六团三营最后只剩下十八人!纪念碑前有一棵弹痕累累、心腹已空的榕树,它曾经历了松山战役两年多炮火硝烟的洗礼,如今仍然顽强地活着,因此而被称之为英雄树,其实,在整个松山,像这样的英雄树岂止一棵!七十年过去,它们仍然枝繁叶茂地活着,成为松山战役最好的见证物。
撑着伞,走在绵绵细雨中的松山红色土路上,路边便是抗战时期日本人用来拖运军备物资的土路,密林中,所有的遗址都用路标准确地标出当年战斗中的掩体、坑道、、战壕、士兵宿舍等。沿着顺山而建通往青山深处的木栈道,经过一个个掩体、战壕,穿过阴冷的槽头洼,我来到了核桃洼山头。这里曾是日军停放坦克、战车、大炮的地方,这里遗留下来的弹坑、战壕、掩体随处可见。绕过战壕、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爬上核桃洼山头,沿途是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交通壕,掩蔽部。山头战壕最密集的地方竖立着5号碑桩。上面写着“核桃洼坡头”。当年中国远征军第八军曾在此与日军肉搏血战,双方互抢撕咬战死者六十二对,彼此之间都是肢体不全、肠肺狼藉,惨不忍睹。
11号碑桩便是“红帽坡梁子”。“红帽坡梁子”是通往子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在茂密的树林和灌木丛中,脚下全是掩体、交通壕、弹坑,每前进一步都要十分小心,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战壕。1944年8月2日中午,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来到久攻不下的松山主峰再次进行现场堪察,看到的是我远征军不断伤亡近1600多人,而不见敌人行踪的特殊战场。
经过两个月的炮犁火耕之后,松山地表上已没有了绿色。顶峰的堡垒,由于喷火器焚烧,并经搜索,已无敌踪,战场是静止的,但数日后,凡通过近旁者,多被射杀。后才发现堡垒下面有坑道或掩蔽。敌寇随时会放冷枪,为了胜利,远征军甚至用人肉战去耗尽日寇的枪弹,却是久攻不下。日寇狂言,不死10万人,休想攻取。
爬上松山的顶峰,如今只留下两个巨大的爆破落坑和掘进的地道痕迹。落坑旁分别竖有12、13号碑桩遗迹,此地是日寇的支撑点,工事最为坚固,有母堡两个,子堡多个。大、小堡垒都有掩盖。并分为3至4层,内部设施齐全,由轻重迫击炮、火箭筒、枪榴弹筒、轻、重机枪构成浓密火网。加之日军以武士道精神疯狂死守松山。山高坡陡,不易攀登,时值雨季,泥滑路烂,远征军的进攻十分艰难。在采用飞机、重炮轰击均未奏效而伤亡千余人的情况下,最后采用坑道作业,在山顶两侧距敌堡150m处掘进宽1m、深1.8m的两条坑道,在敌堡下掘药室两个。坑道内各装入TNT炸药70箱和50箱,于8月20日上午9时引爆,将整个山顶炸坍,才消灭了顽敌,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松山战役,在经过三个月零三天的激烈战斗之后,终以日寇惨败国军惨胜而告终。
应该说,松山战役遗址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我国抗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唯一的战场遗址,还在一九九一年,当地政府就开始进一步完善、保护遗址的相关工作,并用标明每一个防御阵地配置体系、中国军队进攻线路、战斗的激烈程度等等,如此工作,在当时是需要胆略和勇气的。松山血战,全歼日军1260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7600余人,伤者逾万。而松山战役遗址的有效保护,对于研究抗战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松山战役是滇西抗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是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性战役,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的战役,被美国西点军校作为二战中山地丛林攻坚战经典战例而录入教材。
松山,宛如一座高耸的抗战纪念碑,永远屹立于怒江之畔。
紧挨松山战役遗址的是中国远征军雕塑群,2013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日,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这里揭幕。雕塑群位于松山主峰高地南侧,占地约17500平方米,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用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分将军、夏装士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女兵、跪射兵、炮兵、在世老兵、战马、吉普车12种方阵。雕塑以士兵为主体,选取戴安澜、史迪威、孙立人等22位将军为军官代表,突出付心德、刘桂英、鲍直才等28位在世中国远征军老兵,以表达迟到的关怀和对中国抗战的深刻理解。
松山,宛如一座高耸的抗战纪念碑,永远屹立于怒江之畔。而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的建立,让后辈铭记其悲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