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湛蓝是一种神秘色彩,让人对她的深邃充满畅想;云朵的洁白是一种圣洁的色彩,让人对她充满了怀念;原野的绿是一种凝重的色彩,让人对她充满深情地眷念,这就是云南,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原野上那一条条缎带般的公路,穿越坝子,穿越山川,穿越村寨,穿越远古,年年月月,世世代代,这些缎带般的公路连接着云南的每一个角落,高原之上、山褶之中,一朵花,盛开着一个世界;一片叶子,蕴藏着一腔情怀;一畴坡地,绽放着一个神话,而每一条公路,则弥漫着一段历史。当你用深情的目光去抚摸云南的每一寸土地,去阅读云南的每一段历史的时候,当你亲眼目睹一条条崭新的公路继续连接云南的每一寸土地的时候,有一条公路在你的心中永远不会被人忘记,这就是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又称昆瑞公路(昆明至瑞丽)、320国道滇西段、昆畹公路(昆明至畹町)、中美合作公路、抗日公路等,无论人们如何称呼她,都有一个共同点:她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
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向蒋介石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建议各修筑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方的广东、汉口、上海、南京等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包括了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更为重要的事,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武汉会战以后,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起来。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香港沦陷以后,整个战略物资通道就发生了转移,整个中国沿海港口,只有广州湾是唯一的出海口,别的沿海港口基本上都被封锁,与广州湾临近的澳门也被日本封锁起来了。广州湾既连着大陆,又背靠大西南。当时国民政府所需要的物资都需要通过广州湾运输。
旅居海外的华侨得知祖国遭遇日本侵略后,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迫于抗日救亡的严峻形势,政府还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这些物资需要紧急运回国内。中国急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于是,1938年,滇缅公路开始修建。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滇缅公路,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是由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以及中印公路组成的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
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所有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使得日本军原来是要在正面打败中国军队,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使得日本军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从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样给疲惫的中国军民有了喘息的机会。
车窗外仍然是中雨不断小雨绵绵,汽车上山了,在蜿蜒的老滇缅公路上行驶着,雨中的青山、碧水、绿野、梯田、红土、树木、山花、庄稼水灵灵地透着生命的生机;绵绵细雨中,近处是离我很近的孩婆山,就是这个孩婆山,打响了滇西抗战第一枪,对整个滇西战役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绵绵细雨中,怒江对面松山遗址遥遥在望;绵绵细雨中,脚下是滇西人民用鲜血、生命铺就的滇缅公路,七十年过去,这条用生命和鲜血铺就的公路依旧是那么结实。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了,整个抗战成为历史被载入中国反法西斯抗击日寇的史册,而滇缅公路,在载入历史的同时,也以它的坚固、结实成为滇西人民英勇抗战的最好见证,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