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战遗址专访之三——片马国门、驼峰航线纪念馆、抗英纪念馆
分享:
时间:2015-09-15 浏览:402 投稿:离退人员 文作者:小月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小月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前往片马的途中,小雨纷纷如影随形,与四月份蓝天白云中的高黎贡山相比,眼前的高黎贡山虽然雨纷纷,却空气清新,云雾袅绕,轻纱般的薄雾在翠绿的山腰间飘来飘去,青峰在洁白的云雾中时隐时现。车子就这样在云雾中的盘山公路上小心翼翼地行驶,来到片马风雪丫口的时候,雨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在风雪丫口停车休息,又因风雪丫口正在施工,地上一片泥泞,行动不便,拍照也成问题了,小息之后,继续向山下的片马小镇驶去。
 
     风雪丫口的实名叫“片马丫口”,在云南与缅甸交界的泸水县。因连绵数百公里的高黎贡山在这里形成一个“V”形丫口,自古就是内地连接片马、古浪、岗房三寨的咽喉要地。十九世纪中叶,英帝国主义趁我国弱兵衰之机,强占了片马三寨。1910年又出兵占领了片马丫口,并在此修建碉堡工事,私立界桩。抗日战争期间,侵缅日军也曾在此设立工事,与我远征军多次交战。1956年,片马三寨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我人民解放军就向尚在外军手里的片马丫口派驻了部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了丫口。当时,丫口的物质供给非常困难,高原缺氧和风雪严寒的自然环境也十分恶劣,是全军最艰苦的哨卡之一,但驻守在这里的官兵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哨卡,出色地完成了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1961年6月4日,根据中国与缅甸两国政府签署的边界条约,片马三寨与丫口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若不是四月份到此一游,若不是此行滇西抗战遗址专访,片马,这个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地名,我恐怕是永远都不会知道。
 
     七月的片马国门依旧清净,安宁,国门肃穆,卫兵严肃,细雨绵绵中,片马小镇风景格外秀丽,清新的空气沁人肺腑,站在肃穆的国门前,脑子里飞速想象着当年中国远征军从缅甸回国经过这里的情景,以及片马各少数民族英勇抗敌的故事……七十年过去,片马小镇依旧,片马国门依旧,只有驼峰航线纪念馆和抗英纪念馆以及它们门前的纪念碑诉说着真实地记载着七十年前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抗战时期,怒江州是驼峰航线上主要飞越的地区,因其形似驼峰,所以中美飞行员取名“驼峰航线”,这条航线在抗战时期运送了大量战略物资和人员,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雪山峡谷气候恶劣,加上日军飞机侵袭,驼峰航线坠落的飞机就有650余架,上千名中美飞行员牺牲。据调查统计,坠落于怒江地区的飞机有25架。在纪念馆中修复拼装的C-53运输机模型,是1943年3月11日由美国飞行员吉米·福克斯和中国飞行员谭宣、王国梁驾驶的中国航空公司飞机,从昆明巫家坝机场飞往印度汀江途中,因遇强气流而在片马附近坠毁,飞行员失踪。1996年发现该飞机残骸,并切割成3部分从高黎贡山上搬运到片马。为纪念驼峰航线,泸水县投资修建了这座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并对这架坠毁的C-53型运输机进行拼装复原,再现当年驼峰航线飞机英姿。
 
     再次参观驼峰航线纪念馆的时候,听到相同的两个数字,C--53是失事飞机的型号,而找到它的残骸是在五十三年之后;当找到它并等待运往片马的时候,傈僳族人民轮流看守飞机残骸,轮到傈僳族小伙子曲天成和另一位老人看守的时候,恰逢天气变化,老人下山添加寒衣,曲天成独自守候在飞机残骸边,然而,当次日老人再次返回飞机残骸边时,一夜的暴风雪将曲天成冻死在飞机残骸边,二十四岁的傈僳族小伙子曲天成,与C--53美国飞行员吉米.福克斯牺牲时正好同岁!历史,往往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啊。
 
     在滇西抗战历史中,云南少数民族兄弟英勇抗敌,当时八十个土司、几百个少数民族头目,没有一个人当汉奸(除了县长邱天培),他们用手中的长矛、大刀,弓箭、弩英勇杀敌,据说,日本人最恨傈僳族,其中有故事呢,故事一:有一次,一个有八十余日本鬼子的中队前往一个傈僳族山寨围剿,到了村寨,却没见到一个人,只见村寨广场上摆满了美酒、鸡鸭鱼肉,开心的日军大啖一番,结果,全部毙命--饭菜里全下了毒!故事二:一队日军准备对山上另一个傈僳族山寨进行围剿,长枪短炮一起上,就是难以攻克,倒是傈僳族人民,不用枪,也不用炮,只用手中的弩,而弩不用箭头,只用一个钢珠,长期以打猎为生的傈僳族人射弩那是百发百中,只要钢珠射出去,总会落在日军头上,而钢珠落处不痛,只会痒,但几分钟过后,便毙命--钢珠上涂了毒呢。
 
    紧挨驼峰航线纪念馆的便是抗英纪念馆了。
 
    思绪往往有一种非常强劲的惯性。告别片马再次翻越高黎贡山的时候,天空仍然飘着绵绵细雨,细雨中的高黎贡山仍然满眼苍翠,山间的溪流仍然潺潺高歌,然而,我的思绪却仍然在片马小镇,在小镇的那个肃穆的国门、驼峰纪念馆、抗英纪念馆,以及闪烁的边疆少数民族英勇抗击敌寇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