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尘,一路骄阳,我来到了怒江州泸水县栗柴坝。
头顶上虽然烈日炎炎,空气里却弥漫着浓浓的湿气,明显在孕育着一场暴雨;空气中的湿气夹杂着泥土的微腥、青草的清香、野艾的苦香,哦!还有秧田的恬淡,怒江水的浑浊、怒族山寨的神秘、天空的湛蓝、白云的飘荡……所有这些气息,经过下午骄阳的漂洗,穿过县城外弯曲而颠簸的乡村土路,被隐藏在对面山坡上怒族山寨的村人忽略了,却把我惊醒了!惊醒的是出现在我眼前的怒江边上的这座顶天立地的抗战纪念碑!
呵!栗柴坝!这个存于历史我却无比陌生的地儿,抗战时期却曾经发生过那么令人发指的日寇的罪行!
位于泸水县上江乡栗柴坝渡口,东连保山、云龙,西通腾冲和缅甸联邦,为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怒江古渡口之一。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占领东南亚,旋即向我滇西进犯。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九日,侵华日军一个中队,自腾冲越过高黎贡山,进犯泸水。日军窜至栗柴坝西岸时,发现渡口已被我东岸守军封锁,不能渡江东犯,便恼羞成怒,便向我滞留在西岸的难民发难。当时西岸待渡的难民共有三百余人,多数是从缅甸、泰国逃回祖国的华侨同胞,一部分是腾冲、龙陵逃向内地的难民,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嗷嗷待哺的乳婴。日本法西斯强盗公然向这些手无寸铁的无辜难民架起机枪,先将男性难民捆绑集中,用机枪扫死,然后对妇女难民进行强奸屠杀。除少数脱险者外,有二百九十余名难民同胞惨遭杀害,一时江岸积尸成堆,死难者的鲜血染红了怒江。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践踏泸水的土地所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栗柴坝渡口大惨案。
云南雨季的天空就像孩子的脸一样多变,刚到达栗柴坝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一片乌云过来,天空马上阴沉着脸--就要下雨了。
在抗战同胞遇难纪念碑边的一块大石头上,我缓缓坐下,面对江对岸的青山和青山上坡上怒族山寨,江面上的习习凉风吹拂着我难以平静的心……眼前,厚厚云层中的夕阳把空气调制成金色的汁液,浓厚、黏稠、夸张地涂满了绿意盎然的秧苗尖,对面山坡上隐于盛夏密密竹林中的山寨,已经开始氤氤氲氲的弥漫淡淡炊烟了,参差不齐的、山头下的村庄,一半金黄,一半是模糊的暗绿色;雨季的怒江虽然浑浊,却仍然是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概;多美的景色!如同一杯陈酒,只要看上一眼马上就进入沉醉的状态里去了……
我坚信,七十三年前,那个雨季即将来临的时候,这儿的景色肯定也是如此的美丽,可就在如此美丽的景色中,三百同胞却葬身于日寇的机枪下、屠刀之上!
七十三年过去,怒江见证,青山作证,纪念碑作证,日军在这块美丽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