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秀山涌金寺前远眺杞麓湖并留下了几张照片,早有的神往不禁强烈起来,出了秀山景区大门,我便即刻打电动摩的赶往杞麓湖畔。
杞麓湖在唐代称为“海河”,后又称“通湖”,后以杞麓山(即秀山)而得名,又因南距通海县城1.5公里而称过通海。属南盘江水系。
据资料介绍,杞麓湖属断层陷落湖,湖泊长轴呈东西向,历史上水位海拔1796.62米,面积36.73平方公里,湖岸线长45公里,湖泊长度13.5公里,平均宽度2.72,最宽5.2公里,容积1.45亿方,汇水面积 340.8平方公里。
杞麓湖是通海县的“母亲湖”,其流域是通海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通海人民生存发展的基础。但也和昆明填滇池造田一样,疯狂年代先有“放干杞麓湖,增产万担谷”口号,后有围湖造田恶行,几经放水,至1983年水位降到最低,为海拔1792.07米,湖内蓄水仅0.176亿立方米,湖泊面临干涸危险。并且杞麓湖属富营养型湖泊,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和氮、磷污染为主,曾爆发过大片草地吞噬着湖心的惨景。1985年以来,醒悟后的地方官开始了管理和保护,湖水位才开始回升。
掠夺自然的代价是难以赎回的。杞麓湖年平均水温15.6℃,原有鱼类区系组成比较简单,有杞麓鲤、大头鲤、云南鲤、翘嘴鲤、鲫鱼、泥鳅、星云白鱼杞麓亚种、黄鳝、鲶鱼、乌鲤等土著鱼类。1964年前主要是自然增殖,以后开始人工放养,人工投放的鱼类有鲤鱼、白鲫、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中华鳑鲏、麦穗鱼、棒花鱼。现在,土著大头鲤、鲶鱼几乎绝迹,乌鲤、祀麓鲤、翘嘴鲤、云南鲤、白鱼等名贵鱼类濒临灭绝。
好像是为旅游开放兴建的湖滨大道倒是很气派很富丽,但护堤下却是草地宽阔,显然为曾经的湖底,水面已经收缩到远离护堤数百米之外去了,这令我又想起了石屏异龙湖萎缩后生成的“湿地”。电动摩的师傅说,湖滨大道上那些豪华的餐饮娱乐建筑全被叫停了,只是不知道会怎么“善后”。
站在杞麓湖一隅,犹见对面青山边那片刺眼的因不停开山取石生成的人工断崖景观,我想的却是,什么时候通海人能让“湿地”全部常年淹到湖底,那杞麓湖就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湖”,也许,云南的所有“母亲湖”保护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