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文庙出来,我便踱往秀山入口。
通海秀山位于县城之南而与城相连,峰顶海拔 2060 米 ,但相对垂直高度仅近200米,辖区面积7.6平方公里,现公园游览面积155万平方米。
据称,通海秀山因山色秀美、匾联众多而名冠滇中,素有“秀甲滇南”美誉。《大明一统志》列秀山为云南四大名山,与昆明金马、碧鸡和大理苍山齐名。山中禅院森森,曲径通幽。公元前82年,即汉昭帝始元5年始建,经历代扩建维修,形成了三元宫、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万寿宫、斗天阁、涌金寺、白龙寺等古建筑群,亦可谓一个古建筑博物馆。更兼匾山联海卓尔不群,一山三教令人称奇。
也有人说,秀山之美在于秀,在于自然风光与礼乐名邦的完美结合,呈现出一个杏花烟雨江南的诗画世界。也就是融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宗教习俗、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秀美的自然景观为一体。
素以小巧玲珑、浓郁青秀闻名的秀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4.%,植物资源丰富,至今保持完整原始群落状态。秀山多参天古树,有宋时的柏,元时的杉,明时的玉兰,还有千年的山茶,四季竞秀。立身山脚,抬眼上望,满目葱茏,碧绿幽深。拾级而上,一路青石,高木蔽日,芭蕉擎伞,阳光班驳印于阶前,小松鼠嬉戏于树下,令人有远离尘啸之感。秀山本来也多花,再加之人工栽培的更多也更好,当然也更让人赏心悦目,也不须我再多形容。
秀山古刹,自唐、宋、元、明、清,一路保留。唐土主庙(畹町王庙)雕栏画栋;宋涌金寺雄浑庄重;元普光寺禅房幽深、清凉台水光山色;明玉皇阁古朴清奇;清建万寿宫、海月楼、斗在阁风格迥异。大小二十余楼、廊、亭、阁,秀、雅、拙、清,全部掩映在古木之中。
秀山有“匾山联海”之称,满山上下,无额不匾,无楣不联;曲径通幽处,除了胜境,更见典故。清凉台上联匾最盛:“万古此崔嵬,杜当阳沉碑汉水,殊嫌多事,百年直瞬息,林处士放鹤孤山,颇觉可人”;最有名的两块匾,一块悬在清凉殿前殿,是朱熹的“松竹陋春”,一块挂在后殿,是米芾的“宝藏”。
我来得不巧,山上多寺正在维修,很多联匾都未拍摄到。不过,不能查阅资料罗列欣赏品味。
峰顶涌金寺,相传起于西汉,时称青山寺,晚唐及元时扩建更名,山门前石砌平台,可远眺杞麓湖,入寺正中“秀山古柏阁”,其名乃书法家许弘勋题;另悬有郡人阚帧兆书写的匾额“千峰翠”;阁有圆门,两侧是联甚丰、许弘勋题的“湖空山气静,阁回树光寒”。还有一副回文联:“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小西天”乃一庭院,花台盆景,芳菲竞妍。再往北是一间高朗殿堂,正庭再往东即步入“武侯祠”,楼前悬匾“风流天下闻”;纪念诸葛武侯的对联悬在中楼:“千秋出师表;五月渡泸人。”
清凉台西行,翠筱夹道,松林里有“凤仪亭”,昔人赠以美名曰“凤亭花雨”,今修复,且立地震纪事碑于亭内。
《徐霞客游记》中曾誉红云殿“宝珠” 茶花“南滨之冠”;明诗人杨慎作《秀山观茶花》诗:“山茶竞开如火燃,山城淑气销寒烟。几经南国芳华远,忽忆上林花信前。”
1962年,朱德元帅重登曾于20年代驻军的清凉台时留诗一首:“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