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元阳,乘班车又爬了一个多小时的长坡,两个多小时到达建水,因10多年前到过建水两次,没停留又即刻上了通海的班车,再一个多小时到达通海,在车站附近吃了一碗贵州羊肉米线,我便先游到了古城景区。
通海意为通江达海,地处滇中,县城距昆明125公里,距玉溪40多公里。古城枕云南四大名山的秀山,临五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杞麓湖。东南亚国际大通道--泛亚铁路从通海境内通过。2004年,通海就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临山依水,秀山紧靠其南。通海县城位于一条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的黄金古道上,是南下交趾(今越南),北入滇中,再入巴蜀,西与滇西、缅甸、印度相连的交通枢纽之地。
据史料记载,通海发端于汉。自古商贾云集,文化兴盛。唐初,朝廷统治力量从“安南(越南河内)”经过“通海”,到达“拓东城”(昆明)和“大理”,从而紧紧控制和巩固了云南的统一。通海就在这个时期,迅速成为滇南最早的城市,也是那个时候中国南方最远的城市。宋代大理国时期,通海已经兴起纺织、铜器制造等手工业。元代改通海千户所为通海县,称县从此始。明代在这里戌兵屯田,大批江南军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纺织、制革、马具等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清代,通海成为棉布生产交易中心,各种商号达500余家,每日进出的马帮达到了2000多匹。1956年原通海县、河西县合并称杞麓县,1958年华宁县(59年又划出)杞麓县合并称通海县。
明清时期,县城财神庙一带商号林立,江西、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商人,均在通海设立了会馆。于是,一些建造精美的私家花园、书阁,还有文庙相继拔地而起,形成了现如今古城的主要建筑风格。据称,古民居以“一颗印”式建筑风格为主,亭台、水榭、长廊、庭院、枋柱、花桩、盆景、木雕、壁画、古琴、碑林、古池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成为古城最为优美和永恒的部分。更令人称绝的是盆景壁画各不相同,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美景。可谓“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
通海人习文之风盛行,酷爱诗词歌赋,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在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中,壁画、扁联、诗词歌赋布满厅堂。通海人认为,如果厅堂中不挂诗词歌赋会显得低俗,没有文化;如果壁联太多却没有出自名家之手,则又显得庸俗,因此主人往往不惜出重金请人代笔。在深厚的文化蕴涵下,通海曾出过37名进士,600多名举人。至今,古城的老人们也会不时在自家院中吟诗作对,享受儒雅生活。
世纪之交,完成修旧如旧人文韵味十足的古城,以聚奎阁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明清风格的步行街呈“十”字向外延伸着历史的记忆。“山(秀山)--城(古城)--湖(杞麓湖)”中轴线已经贯通,串连起三大著名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诗意性、开放性和历史性。
文庙始建于元代,位于县城南隅、坐落于秀山之麓。南北向,为中轴线分幢迭起单体组合式古建筑群,由红墙(长65米、高8米)、泮池、文明坊、忠烈祠、节孝祠、大城门、乡贤、名宦祠、东庑、西庑、大城殿、钟鼓楼、崇圣祠、尊经阁组成,总占地1.2万平方米。照壁宽大,泮池明月,两廊对称,廊庑衔接;斗拱别致,琉璃瓦顶,门窗镂空雕刻,油饰庄重;院内古柏年深色古,虬枝婆娑,枝叶繁盛,使文庙更显儒学之神圣。整体给人以殿阁层迭,庄严肃穆之感。清朝时期,庙学中曾培养出朱嶟(礼部尚书),公孙翰林董玘、董健,书法家阚祯兆等。通海文庙于1998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通海“三礼”--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都要在文庙中举行。
短短一个来小时的古城浮光掠影,我的印象还是颇深的,通海县城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也颇令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