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心村民老叔的指引下,我很快游到陈氏故居的后门,这里有一个妇女收10块但没给门票,然后引我进去,并由她作些简单讲解,也见到了先进入参观的两拨10来个游客。陈氏故居占地约一千平方米,是石屏教育家陈鹤亭的五弟,也是当时一方巨贾陈载东的宅子。据介绍,这所远近闻名的宅第过去并无特意保护措施,全由村民们自发维护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这座三进四合院分为下堂院、中堂院、上堂院,每个院落都有小门相连,二楼也有走廊相通。刚一进入后门一米多的通道,光线有点昏暗,便感觉到了这座老院的奇特和幽深,据说上堂院后楼房间供保僄居住,四角从层檐伸出三根小柱和栏杆相连,屋檐板分三层,层次清楚,好像一道三层花门框,板上雕有云图和各种花草图案,古朴而典雅。中堂院子才是主人起居之处。深入中堂院才让人惊叹。两根大圆柱直通楼上,圆柱前后有吊脚柱,前后三层檐板,前吊脚柱下,有镂空雕刻成的木灯笼。椿木大门,层叠的屋梁,斗拱、昂枋、屋檐皆精雕细刻,瑞兽、花草、鱼鸟,惟妙惟肖,走马转角楼通过中堂楼上下连通。
有人说,与建水团山古民居那种张扬恣肆、富丽堂皇和无所顾忌的风格相比,郑营的古建筑是沉郁低调、严谨而内敛的。陈氏故居的外表不显山露水,门厅显得普通和简单,深入其间,才能让你感觉到纵深的幽雅。走进陈氏故居,站在独特的朝南敞开的客厅前,外来者会有找不到北的感觉。
房子的主人赋予了房子灵魂,房子也因主人的修为品行而盛名于后世。譬如对于陈鹤亭来说,他家的房子已不再仅仅是容身场所,更多的意义在于能够提升主人自身的情趣和修养,整座房子就像主人一样内敛和不动声色,而这种沉静又让人丝毫不敢小视。陈鹤亭(1874-1931)名陈钧。年少即聪慧过人,光绪29年(1903)赴京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进士,辛亥革命后,曾担任蔡锷的参事、内务司长,后担任个碧铁路总经理,创立三个铁路银行,筹资修建个碧铁路。他提倡教育,在故乡创办中小学,发动乡人修路、修宗祠。
从陈氏故居出来,我又带着浓烈的兴趣,寻往郑氏宗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