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环滇池闲逛(下)
分享:
时间:2015-01-06 浏览:347 投稿: 文作者:闲钓金江云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闲钓金江云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离开晋城古镇很快到达晋宁县城昆阳镇,目标明确直奔郑和公园。


    郑和(1371一1435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字三宝,生于昆阳,后入宫中做了宦官,因有功于明帝朱棣,被选入内宫,人称三宝太监。相传因马不能登殿,由黄帝赐姓郑,故名郑和。他在优裕生活中想起亡故父亲,便请礼部尚书李至刚撰写墓志铭带回云南刻石立碑,但幼小离家,连父亲叫啥名字都不知道,只依稀记得乡间呼为“哈只”,于是,碑文中便写“公字哈只”。--其实“哈只”原是对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过圣的人的尊称。但《马公墓志铭》提供了郑和籍贯、身世、任职、赐姓等确切的资料。


    1405年到1433年28年间,明成祖派郑和带领大船62艘27800余人,7次岀使西洋(今南海以西,亚洲南部及印度洋沿岸),到过越南、印度、泰国、伊朗、也门、索马里等39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是世界远航史上的第一人,比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早80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00年。郑和为增进中国和亚非各国友谊,发展彼此经济文化关系,对世界远航事业等,都作岀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也受到了国内外民众爱戴。现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仍有纪念郑和的三宝塔、三宝城等遗迹。


    郑和公园与著名风景名胜滇池相邻,建于昆阳月山之上,原名月山公园,因昆阳乃郑和故里,其父马哈只墓又在月山,故于1979年更名。郑和公园占地约二百五十亩,园内林木茂密,成片松树林与柏树林挺拔其中,蔚为壮观。还有果树茂林,郁郁葱葱,游人观光揽胜,常常乐此不疲,意兴难尽。


    公园入口处高大的门楣上雕刻着千帆竞发,乘风破浪,向前挺进的图案,正象征着郑和不畏艰难险阻,为国家民族创功立业的精神。走进公园,首先看到的是代表性景点“望海楼”。登上此楼,远望四周,一片豁然开阔之景便尽收眼底。古朴别致的郑和古里亭、郑和碑林以及后建的郑和纪念馆,历史文化蕴涵深厚。


    我没有进纪念馆参观。据说,纪念馆楼设三层,其中陈列郑和像、郑和航海图、福建《天妃应灵之碑》及有关史籍等文物。有人说,郑和回云南、下西洋,也与寻找建文帝下落有关。建文被朱棣赶下台后,有的说死于宫中,有的说他从暗道逃跑,削发为僧,往来于滇黔巴蜀间。明成祖始终心不下,多次派心腹之臣,以各种名义,四出查访,郑和回云南祭扫祖茔,也负有使命;派他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也是“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明史》)。清代诗人孙髯,就曾写道:“楼船西洋岸,意在捕蛟龙”(《春日登狮山》)。


    郑和卒于何时何地,史学界有不同意见。一说他于公元1430年最后一次出海,至1433年于返航途中卒于故里。相传,郑和墓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之三保垅市,,三保垅市有三保洞供郑和塑像,三保洞前之土墩,传为“三保大人埋骨之地”(郑健吾《南洋三月记》)。国内,南京牛首山有郑和墓(疑为衣冠冢)。郑和身为太监,无子,相传以其兄长子为后嗣,家住南京马府街,自称“马府郑”;其兄次子后迁往玉溪,两支子孙繁衍,至今已是近20代数百人。多年来,他们一直分别到牛首山和昆阳月山扫墓。


    匆匆走出郑和公园,我误打误撞上了海口的班车。当然,此“海口”也远别于海南省会之彼“海口”,而只是昆明市西山区下辖螳螂川源头河畔的一个小镇,因位于滇池西南出水口而得名。当时令我大失所望的是真正的海口目测离车站还有几公里,步行去不轻松,也不知道有不有看头--回家后查资料又后悔不迭,都怪我大意,出行前准备不足--以后一定要去“补课”!接送着我又想当然地乘车去了早就闻名的白鱼口,但到了环境清幽的疗养院大门外又再次懊丧,这里没有想象中的集镇,其实只适合传统意义上的“疗养”,根本没有现代旅游的气息,--当然也是我又一次闹了无知知晓的“笑话”。


    看到天色已晚,我赶紧候着海口回昆明的末班车,已无心品尝环滇池公路上的风景了,上车后想的都是以后如何设计重游海口了。当然,“闲逛”的心态是不应该被损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