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西山
分享:
时间:2014-12-11 浏览:354 投稿: 文作者:闲钓金江云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闲钓金江云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第一次昆明西山游至今,已经30几年。记得当年登上南窰火车站前一家招待所的七楼屋顶就能看到“睡美人”的风姿,而与龙门石窟相关的故事更让西山风景区强烈地招引着我。而那次惊叹罢景区的奇美景致特别是龙门风光,坐在景区餐馆里品尝起鲜美的滇池鱼时那种滋味,也至今印象深刻。那时工资很低,但价格公道,乘兴之际我似乎并未犹豫;现在收入高了,但价格离谱,每每颇生想法还似乎食欲欠佳不愿解囊。


      这一次重访西山,仍以龙门为主要目标,不过,我们在高峣站外接受了小面包车的招揽,50元包上山顶,心想从上往下不走回头路也许会轻松一些。


      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美誉的西山又名碧鸡山,传说古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大观楼长联中“西翥灵仪”即西边的碧鸡山如展翅的凤凰。又因远望如卧佛,亦称卧佛山。从昆明城东南眺望更像美女仰卧滇池西岸,头、胸、腹、腿清晰在目, 青丝飘逸于波光浪影中,显得丰姿绰约,分外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驰名中外的西山森林公园就位于昆明西郊曾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湖畔,距老城区15公里,北起碧鸡关,南达灰湾,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形如大肚弥勒)诸峰组成,东濒滇池,西迤长坡,占地约889公顷。


      据说早在明代,昆明西山就与通海秀山、巍山巍宝山、和宾川鸡足山合称“云南四大风景名山”。 “三月三,耍西山”又是昆明的传统习俗,每年阳春届时,四方士民靓女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赏舞龙,观耍狮,扶老携幼,踏青野餐,相约即景,热门非凡。我虽未亲见,但想来人山人海盛况中,小小的龙门石窟和窄窄的绝壁隧道决不可能给我留下落脚之处,更不要说拍风景摄热闹的起码空间了。


      自我感觉良好才是真好,在猫猫箐闸口购票进入景区,便见罗汉山巅千亩大小的小石林,这片袖珍的喀斯特地貌小石群虽远不能与路南(现为石林县)大石林媲美,但罗汉峰却是西山的最高峰,海拔2507.5米,与滇池湖面的相对高度是620米,凌虚阁坐落在山崖之上,凌虚高远,放眼昆明滇池,令人心旷神怡。虽可惜晴而有云,空气透明度不够,湖光城色远景茫茫,但验票时按人头配发的语音导游系统播放装置很人性化,游人戴上耳机互不干扰,播放器就会自动随景同步进行语音导游。


      1984年,昆明市政府为疏导游人,开发罗汉山上层游览线,拨款打通了龙门上攀至小石林的迂回磴道,极大改观了龙门隧洞石道狭窄,进出皆为同一条路,游人云集时道路阻塞,异常危险的状况。这次我们自上而下,顺悬崖傍山磴道,经迎曦亭、浩然亭、晚照亭、遥骋亭和烟雨亭,赏“鹰问”、“碧波映月“、“灵崖叠翠”、“幽壑”、“龙腾大海”等摩崖石刻,至龙门100米之上的“回峰台”,下到“天台”进47.4米的“穿云洞”,沿内凿石阶北折,绕过悬崖断层,再由西向东,才出达天阁石室南侧的开口到达龙门,据说磴道全长1076米,共有石阶1193级。


      达天阁与龙门是西山景观的精华所在,包括石室、平台、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炉、烛台、供果、石坊(牌楼)、楹联等,均为千仞峭壁的原生岩石镂空雕凿而成。据说最初此处峭壁上由北向南原有4个岩洞,明嘉靖年间,北面一个岩洞已开发,建了“穴石小楼”,当年登此洞需攀铁索过栈道危磴。


      清乾隆46(公元1781)年至60(1795)年,生于下渔村的贫穷道士吴来清,历时14年,一锤一錾,先开凿由“别有洞天”至旧石室的通道,这条石道“径折路旋”,到旧石室豁然开朗。吴来清在石室檐上浮雕彩凤衔书图,云腾凤舞,称凤凰岩。石室外北侧刻“揽海处”三个大字;南侧刻明末傅宗龙草书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石室内南北壁刻“云海”、“石林”四个大字。正壁嵌“题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


      凤凰岩石室偏南上方有一小石洞,贴洞建有小阁称老君殿。吴来清接着又由凤凰岩继续向南开凿石道。在岩洞口建“普陀胜景”坊,入坊“螺旋蛇行”,石道仅容一人通行,两人相遇须侧身相让。沿石道凿石窗“凭以望湖”。石道达新石室慈云洞。


      吴来清雕凿慈航真人、神像、神台、香炉、门楹等全部就原生岩石镂空。室内柱上刻对联:“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双圣手,尽化慈航。”十四年茹苦含辛,工程艰巨。清嘉庆辛酉年(1801)彝族诗人那文凤写《赠吴道士》二诗,刻慈云洞石香炉上:“万錾千锤显巨才,悬岩陡处辟仙台。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紫竹荫书心里出,慈云霭露掌中来。昆池恰似观南海,不负当年梦几回。”“凿石还超炼石才,竞追盘古辟天台。烟霞一破乾坤别,日月新分混沌开。世界壶中装得去,山河镜里照将来。休疑此地人间有,只许刘朗到这回。”


      清道光庚子年(1840),杨汝兰继吴来清之后,为“俯瞰滇池,极山水之胜”,又从慈云洞向南开凿“云华洞”,“共历九载,始刻告成。”杨汝兰组织打通云华洞后,其子进士杨际泰,主持完成“达天阁”工程,直到清咸丰三年(1853)竣工。打通云华洞,开辟达天阁,又历13个春秋。参与施工的有山下龙王庙村的七十多户石工,还有安宁清水沟的一些石匠,人人冒着生命危险,用铁链悬吊于千仞绝壁上开凿。清张党《望罗汉崖》诗云:“峭壁倒垂势欲奔,停桡遥望已惊魂。下临无地疑鳌载,俯瞰有花仗石吞。一线夕阳穿雨足,千层翠浪啮云根。何年鬼斧斫山骨,移向昆明海上屯。”


      龙门、达天阁上接云霄,下临绝壁。石栏转护的小月台南边有一高耸的石桅杆,上凿套斗高悬半空,但不知是否原生岩石雕凿。石阁正门上端刻有“达天阁”三字,顶部匾额则为“天临海镜”四字,两边侧门顶刻有“名山”、“石室”字样,中门柱内侧刻有清末民初书法家赵鹤清楹联:“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 整个龙门景点石雕、石室、崖壁上,历代文人留下不少题咏,均为书法和摩崖石刻艺术珍品。


      石室内居中雕魁星,主宰文运;北雕文昌,主宰功名;南雕关圣,主宰武功。神像后面是浮雕八仙过海。两壁刻有琴棋书画,骏马奔驰。北面刻跳跃鲤鱼,南面为吐水金龙,即鲤鱼跳龙门故事。


      传说大禹治水,用鬼斧开凿龙门,令黄河奔腾入海。龙门就是黄河壶口,有了龙门,河中鲤鱼就无法返乡,善良的禹妻奏请玉帝,凡能逆流跃过龙门的鲤鱼可化金龙,不能就在额头记一点叫“点额而归”。黄河鲤鱼的额上红点乃未过龙门标记。后世就把科考中举 喻为鲤鱼跃过龙门,已成龙上天;喻应试落第为“龙门点额”,意即龙门碰破头败回。而人们经艰苦跋涉,登上悬崖龙门,亦如成龙上天。西山诸峰中有挂榜山,峭壁呈土红色,泛舟滇池远看此景,犹如金榜高悬。联想“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和“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确为西山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有关龙门工程的传说也令人唏嘘叹惋不已:一位遇婚姻不幸的李姓师傅,参加雕凿龙门,和伙伴们辛苦十余年,凿完了石路、石洞、刻成了石坊和洞中神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竟在最后雕刻魁星手中朱笔时,不慎将笔尖凿断,使本来很完美的一件艺术品留下了缺憾,伤心至极之际扔下锤錾,纵身跃下了龙门。他对艺术完美追求的精神,终与石窟一道流芳千古,为后世传颂。 1983年3月龙门石窟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龙门石坊(牌楼)也是原生岩石雕凿,真有些匪夷所思,假三间四柱式(暗示另一间一柱隐于岩中),那圆柱,那抬梁,那斗栱、那歇山顶,那飞檐翘角,那刻着“龙门”二字的坊额,全如预制件组装而成。石坊不高,门头内侧刻有圆宝,很多游人都会伸手摸摸,以图吉祥如意事事顺利。


      走下龙门,穿过云华洞,经过“揽海处”和“孝牛泉”,来到三清阁,感觉已达游览目的,身体有些困乏,也不想求神拜佛,于是领着大伙乘电瓶车来到太华庄停车场,再转乘景区交通车到高峣坐公交回了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