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骑车到拉萨记(十四)
分享:
时间:2014-10-09 浏览:350 投稿:党委工作部 文作者:消防部 卿春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消防部 卿春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5月8日第14天:荣许兵站(海拔4046) →25公里东达山(海拔5008)→40公里左贡(海拔3777)共计65公里。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仓央嘉措

 

    相传仓央嘉措在入选达赖之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的意中人,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故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恋着美丽的情人。他便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来,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便顺着脚印寻觅,最后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随后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关于类似的浪漫传说还很多,但都以悲剧而告终。仓央嘉措同时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热情奔放的情歌,他的《情歌》诗集,词句优美,朴实生动,在民间广为流传歌诵。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倜党,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藏族人虽然是虔诚的佛教徒,可是他们内心最感亲近的达赖,据说就是这位在布达拉宫没有灵塔的仓央嘉措。他们之所以如此崇拜这位年仅二十四岁就遭到政治人物谋害的少年喇嘛,就因为少年喇嘛的情诗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热爱与理解。

 

    “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藏传佛教高僧对其评价为,“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义!”


 

    今天要翻越骑行以来的最高峰,也是翻越我们一生中第一座海拔超过5000米以上的高山--东达山,路途中为了不显枯燥,一起来欣赏仓央嘉措的诗句吧。

 

    荣许兵站到东达山有25公里,主要是在4000~5000米海拨高度骑行,缺氧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如遇逆风或天气突变,难度会显著增加,不可小视,需要认真对待。

 

    因为海拔较高,缺氧严重,故这25公里攀爬相当吃力!我们07:30出发,12:30才到达东达山垭口,25公里用了整整5个小时。

大清早离开兵站后,我们在孙教授侄子开设的叫兽分店吃完早点就开始向东达山挺进。


 

海拔越高,天气越冷。貌似海拔超过四千的地方,早上都是大雾笼罩,冷风凄雨的。


顺着这条不知名的小河逆流而上,河流的起点就在东达山主峰上。


 
斌哥今天看起来踌躇满志。


 
九哥目前状态也不错。


 
高山草甸,人烟稀少。


 
    一个小时后,路边喘口气。


 

    人生三大喜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今天遇一喜:他乡遇故知。远离故乡,在他乡奔波,谁也不认识,只能靠自己一步步闯荡,可是谁曾想到,在这个地方却看到了在故乡要好的朋友,多少心里话有得地方倾诉了。这是偶遇开车从拉萨返回水富的朋友,也是九哥的部下,九哥可高兴了,双方嘘寒问暖好不温情,最终对方留下大半瓶水晶葡萄瓶装的包谷酒给我们,然后依依惜别,各奔东西。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喝口包谷酒,温暖一下疲惫的心,继续修行。


 
加油,斌哥。
 

 

加油,九哥。


 
早知道这儿还开设有旅馆,昨天就该继续前行住在这儿,毕竟离垭口越近,翻越它就越容易。
 

 

斌哥和美女老板的亲密合照……亲们,老板是男是女,谁能告诉我,不对,告诉斌哥……


 
穿行在雪山之间。
 

 

天路在延伸……海拔已在4800米以上了。
 
   

话说,行驶在天路,其实是挺枯燥无聊的,风景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那么让我们走进达赖活佛,走进仓央嘉措……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
 


    个人认为:仓央嘉措是被事情所逼而写下的这句名言。不想当佛却被逼当为活佛,不想离开心爱的女子却不得不忘却红尘。他不能忘记很多东西。记性越好的人,就是越给自己寻找烦恼,该忘记的还得忘记,隐藏秘密的多少和巧妙的度过一生没有关系,时常提起那些秘密,就是自寻烦恼,所以形成了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凡事要看开就会在闪闪高原寻一处乐身之地。这是一个反语。这个道理是告诉我们凡事要看的开些。


拙见:心中慈悲清静,便是心中有佛,身外既是天堂。心中欲念太多,即便是世外桃园,也与佛无缘。人有痛苦,源自天性贪嗔痴,放下多少要看自身的努力,无欲则刚。


 
《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仓央嘉错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错


 
天空中洁白的仙鹤,请将你的双翅借我,我不往远处去飞,只到理塘就回。――仓央嘉错


 
如果生命只能在某一天不断重复,你会选择哪一天?我不在乎,只要是和你爱着的任意一天。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会如何度过今天?我不在乎,只要世界分崩离析时你仍然在我身边。――仓央嘉错


 
这山完全是海拔5000以上的山了,四周没有一点植被,想必空气含氧量是极低的了。停下来,喘口气。


 
纳木措湖等了我多少年,我便等了你多少年。出生时我就忘了该有冗长的对白,读经文,转着经筒,长跪在羊皮纸托起的文字里屏息,20年前我的句子丢失足迹,偶然醉酒,遇见己身,在大漠里流干泪水,风沙袭来,三千繁华深埋,旷古的烟尘从此便拥有了接近众生的质地。――仓央嘉错
 

 

山顶的青草已经枯黄,山下的树木也已落叶,飞往门隅的杜鹃鸟啊,你若是燕子那该多好。杜鹃鸟从门隅飞迁,为的是对神柏的思念,神柏却表示出厌烦,杜鹃鸟只好回转。――仓央嘉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仓央嘉错


 
318流行的经典名言:所有下坡都是要还的。一点没错!
 

 

九哥投降了,哪个叫你昨晚上失眠呢。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仓央嘉错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仓央嘉错


 
这回是真的快到东达山顶了。在五千米这个高度,我们骑不了几步就要停下来休息喘口气。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仓央嘉错


 
我问佛:世事本无常是什么意思?佛说:无常便是有常,无知所以无畏。――仓央嘉错


 
我问佛:我的感情为什么总是起起落落? 佛曰: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仓央嘉错


 
杜鹃来自门地,带来春的气息;我和情人相会,心无限欢喜。一个把帽子戴在头,一个把辫子甩背后;一个说请你慢慢走,一个说请把步儿留;一个说心儿莫难受,一个说很快会聚首。――仓央嘉错


 
    我终于明白,世间有一种思绪,无法用言语形容,粗犷而忧伤,回声的千结百绕,而守候的是,执着。一如月光下的高原,一抹淡淡痴痴的笑,笑那浮华落尽,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飞花万盏。谁是那轻轻颤动的百合,在你的清辉下亘古不变;谁有那灼灼热烈的双眸,在你的颔首中攀援而上。遥远的忧伤,穿过千山万水,纵使高原上的风,吹不散,执着的背影;纵使清晨前的霜, 融不化,心头的温热。你静守在月下,悄悄地来, 悄悄地走。――仓央嘉错


若随美丽姑娘心,今生便无学佛份,若到深山去修行,又负姑娘一片情。我修习的喇嘛的脸面,不能在心中显现,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仓央嘉错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于是佛曰:忘却,忘却。

――仓央嘉错


 

终于到达山顶了!耗时五个小时,这时已经中午12:30了,还是要向武警交通二中队的官兵致敬,敬礼!没有你们,我们到达山顶的时间还会加长。
 

 

    山口的风景是一片白茫茫……不知哪位前辈曾经说过,在西藏,海拔能让我们悬浮在一个虚幻的数字里… …我想,只有自己的生命在这个高度上生存过以后,才能意会到这个海拔的高低、轻重和色彩。真的,我的理解是,海拔的高度,落实到最后,还是一种色彩。生命是有颜色的,没有颜色,万物就死了。


 
来张合影。站在东达山公路丫口,有人想写诗,有人想题词,我们只会大声呐喊……啊呜……啊……呜……呜……


 
从海拔几百米的水富到海拔5008多米的东达山口,我们生命中的一个新的高度,不能不让我们自豪一下,用农民工的话“我骄傲”,来张单人照显摆一下。


 
旁边的山峰……据说东达山上每年不下雪的时候只有1个月,遇到下雪不算意外!


 
下山的路,典型的蛇形山路,湿滑……急弯……


 
冒雪前行,冲啊……冲……


 
海拔5000米的柏油路!下山也不忘拍下雪山的美景。


 
下坡风大雪大冰凌子大,眼睛都看不清路面,面巾也遮不住风雪,冰凌子打在眼镜上、面巾上打得两颊清痛。看看这个狼狈相。


 
仓央嘉措《十诫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下山照片自然就少,为什么,车速太快了呗!这里已经快到左贡县城了,坡度减缓,需要蹬踏,偶尔还有小上坡。快到左贡县城的时候有很多光石头山,还蛮有特色的。


 

    左贡县境内主要山脉有东达山、多拉山、茶瓦珠山、茶瓦多吉志嘎山,以及与云南交界的梅里雪山。最高峰雀拉山峰,海拔5434米,全县平均海拔3750米。


    这种山石,用来做国画山水的写生最好不过了,特别是“皴”的用法将得到最好的体现。


 

    左贡全县处于“两江一河”流域内,怒江、澜沧江、玉曲河由北向南呈“川”字型纵贯全境奔流而下。

 

    这个景色,也是国画山水中最常见的意境,近树远山,近景、远景,两山夹一江、孤帆远影碧空尽…… 轻舟已过万重山……


 
斌哥在左贡检查站前远景留念。


 
左贡加油站,尖尖的顶上是什么?


 
左贡县到了。


 

    左贡县位于西藏东南部,是昌都地区的一个县。北靠察雅,东依芒康,南接云南德钦,西与察隅、八宿相连,318、214国道横贯全境,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是历代商贾由茶马古道进出西藏的必经之地。藏语意为“犏(耕)牛背”的意思。很早以前,因人们住的地方的地形象犏牛的背,故而得名。


左贡县人民政府。


 

同样的,左贡县城可以说只有一条街道。饭馆、宾馆、菜市……全部集中在这条街上。这样确实方便,很快就可以把一个县的宾馆梳理一遍,不用为住哪里花太多时间。
 

 

我们一路问价,最终住的是波尔攻略上推荐的517318金山城招待所,就在左贡县菜市场内,三人间150元/晚。


 
不方便的是要吭哧吭哧的将单车抬上二楼房间。


 
这个是房间内的摆设。话说吹风机用处可大了……


 
收拾妥当,出来逛街。
 

 

问价左贡大酒店,要300元/人,吓死人的房租。


 
僧人的衣服在街上也有得卖,九哥说干脆我们一人整一件穿上,骑到拉萨。呵呵,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再年轻20岁,这样拉风的事说不定我还真干得出来。


 
左贡大街印象。据说该城不允许使用塑料袋,因为塑料袋在地下的分解至少需要200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用塑料袋将会被处以500元以上的经济罚款。看看人家藏胞环保意识多强。


 
左贡的美女。为什么藏族女人总喜欢戴头巾和口罩?大家想想,此处暂且不表。


 
左贡整个县城大道的两边,大半都是餐馆,而且四川人开的最多,我们选了一塌地方,中午、晚餐就一起用了。


 
第一次喝拉萨啤酒,口感不错,是青稞酿的啤酒。拉萨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好像还是个上市公司吧。


 
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自己内心永远有向上的力量,幸运自然就会眷顾你!

    十四天,完。

 

    PS:达赖喇嘛
    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全称为“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这个称号最初是明代蒙古可汗俺答汗赠给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尊号。顺治十年(1653),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一、基本简介:
    达赖喇嘛,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之一的称号(其全称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达赖在蒙古语中意为大海,喇嘛在藏古语意为上人或上师。“达赖喇嘛”即意为“德行科研成果象大海一样的上师”。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达赖既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称谓,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职位。

 

    二、称号由来:
    公元1419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临终前将自己的黄色桃形僧帽和袈裟、大氅赐给首席大弟子贾曹杰•达玛仁钦,让他继任甘丹赤巴(法台),从此开始了由年高德重的高僧主持甘丹法座的例规。
    宗喀巴大师有弟子135名,主要的弟子除贾曹杰外,还有克珠杰和根敦珠巴两人。克珠杰后来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而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的,便是根敦珠巴上师。
    根敦珠巴25岁时拜宗喀巴大师为师,1447年57岁时在日喀则修建扎什伦布寺,并任第一任法台。1474年84岁是在扎什伦布寺圆寂。他的转世根敦嘉措也是一位佛学造诣很高的僧人,36岁时任扎什伦布寺第五任法台,43岁时任哲蚌寺第九任法台,52岁时兼任色拉寺法台,并且在哲蚌寺建立了甘丹颇章,作为自己的驻锡之地。1954年67岁时圆寂。
    达赖喇嘛的称号是从根敦嘉措的转世索南嘉措时才有的。公元1576年,当时哲蚌寺的法座索南嘉措应土默特蒙古首领顺义王俺达汗之请到蒙古地区弘扬佛法。在青海仰华寺,索南嘉措对藏传佛教理论进行了广泛的阐述,使这位蒙古首领对索南嘉措大师产生了深深的仰慕之心,于是俺达汗赠给尊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在佛教里表示超出世间的意思;“识一切”,是藏传佛教对在显宗方面取得最高的人的称号;“瓦齐尔达喇”,意为执金刚,是对藏传佛教密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者的称号;“达赖”,蒙语,意为大海;“喇嘛”,藏语,意为上师,总得意思就是在显教密教两方面都取得最高成就,是个佛学知识渊博犹如大海一样的大师。这就是达赖喇嘛名号的开端,也就是有了这个称号以后,才追溯索南嘉措的前二世为一世达赖喇嘛和二世达赖喇嘛,而索南嘉措为三世达赖喇嘛。

 

    三、历史起源:
    “达赖喇嘛”这个称号在西藏的最早缘起源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顺义王俺达汗迎请索南嘉措(宗喀巴的第三代弟子)至青海传教,崇奉甚敬。索南嘉措给俺达汗赠送的称号是“法王梵天”。俺答汗赠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称号,意为“遍知一切德智如海之金刚上师”,以示敬意。其中,“瓦齐尔达喇”是藏语,是“执金刚”的意思,是对密宗方面有最高成就的人物的尊称。
1653年,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赐金印后格鲁派徒众以索南嘉措为三世达赖,上溯其师承,以根敦嘉措为二世,以宗喀巴之上首弟子根敦主为一世,这是仿效噶举派的活佛转世制度,建立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代代相传,皆以嘉措(大海)为名。
    索南嘉措时期,他本人还只是格鲁派的首领,在西藏并没有地位,给他“达赖”封号的也只是地方势力的首脑。但到了五世达赖时期,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被清庭封为“西天大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达喇达赖喇嘛”。顺治帝赐以满、汉、藏三体文字金册,满、蒙、汉、藏四体文字金印,文曰“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五世达赖喇嘛取得了清庭的支持,逐步赶走一直控制西藏局势的蒙古势力,在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于哲蚌寺所建的居所“甘丹颇章”内,建立起西藏政教合一政权。
    此后,历代达赖喇嘛转世(就是上任),都必须由中央政府册封。

 

    四、认定程序:
    达赖转世的认定,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观察达赖圆寂时面向,了解有什么遗言或暗示。 请在世的班禅问卜,判断转世方向。召集摄政和僧俗要员,让专职降神的乃均、曲均降神,指明转世方向。请山南桑耶寺的降神喇嘛曲将降神,指明转世方向。
派大德高僧到拉萨东部的曲科甲圣湖观察转世地方的地貌特征显影。先向湖中抛撒哈达、宝瓶药物等,然后择地诵经祈祷,静观湖面显现幻影,最后描绘出转世地的环境和特征。
    摄政将卜征和湖上显征绘成图,派出许多大德高僧分几路前往确定的方位分头寻找。在卜算方位发现与卜征和达赖圆寂大致同时出生的男孩后,先观察其长相与动作,然后将达赖生前用过的物品与其它杂物混摆在小孩面前任其抓拿,并进行智力测试,看其有无“灵异”现象。
    如小孩表现“灵异”,又抓拿达赖用过的物品,选灵童的人便嘱咐其家人要认真照看小孩,不让外人接触。同时回去向摄政等汇报。摄政择吉日邀请三大寺活佛和僧俗官员一起,再请乃均、曲均降神,如无误,则报告驻藏大臣,征求中央王朝的意见,并准备迎接。
    由侍候达赖的“三大堪布”和官员、军队组成庞大的迎接队伍,前往接请“灵童”,连其家人一同接到拉萨。
    如果只选到一名“灵童”,就直接请驻藏大臣报请中央,请予免去“掣签”而直接册封。如果有多名“灵童”,那就要召集摄政和大活佛、高僧及官员到大昭寺,由驻藏大臣亲自主持“金瓶掣签”活动,将写有各“灵童”姓名的签放入瓶内摇后当众掣出,定夺达赖转世。定为转世者,其家人被封为贵族。落选者也有较好的安排。
    被确定的“灵童”直接送至公塘寺或哲蚌寺学习经典。由班禅亲自为达赖转世者剃发受戒取法名,并亲自教育转世灵童一段时间。在中央王朝册封令下达后,择定吉期,由摄政、驻藏大臣和各寺高僧、官员陪同前往大昭寺,先向殿中的“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牌位献哈达,再进内朝拜释迦牟尼佛像。之后向布达拉宫进发,在日光殿举行“坐床典礼”。仪式后,新的达赖正式确定,开始使用达赖的金印、权力。
    金瓶掣签:1793年乾隆帝正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设立金瓶掣签制度。该章程第一条明确规定:“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签牌上,放进瓶内,选派真正有学问的活佛,祈祷七日,然后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像前正式拈定。”认定达赖、班禅灵童时,“亦须将他们的名字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在签牌上,同样进行。”至此,“金瓶掣签”制度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金瓶掣签”制度确认了班禅转世灵童的产生办法,即按宗教仪轨,由有关寺院和地方政府寻访灵童,再对访到的众灵童逐一筛选,被确定下来的灵童人选的灵异情况等禀报皇帝,请求准予“金瓶掣签”认定。皇帝恩准后方可择日在释迦牟尼像前由驻藏大臣主持掣签,认定转世灵童。而后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请求任命。皇帝批准后,由中央政府派大员前往看视并主持坐床大典。“金瓶掣签”是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王朝为“整治流弊”、“护卫黄教”使活佛转世制度得到必要的整顿而制定的“万世遵循”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制度。它符合宗教仪轨,体现了释迦牟尼的“法断”,同时还有助于杜绝营私作假的流弊,弘扬正法,避免纷争。

 

    五、各世达赖:
    达赖一世:根敦朱巴(1391年-1474年)。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他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在后藏日喀则创建了扎什伦布寺,并担任该寺第一任法台。
    达赖二世:根敦嘉措(1475年-1542年)。一生曾任扎什伦布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的法台,并在西藏山南拉摩朗错(湖)畔创建了曲科甲寺。
达赖三世:索南嘉措(1543年-1588年)。曾任哲蚌寺和色拉寺的法台,并在康区理塘地方建立了长青春科尔寺。万历年间,蒙古可汗俺答邀请索南嘉措到青海传教,俺答本人和蒙古人民都改信了西藏格鲁派的佛教,并给索南嘉措赠送“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从此才有了“达赖喇嘛”这一称号(后来西藏黄教徒又追认根敦朱巴为一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为二世达赖喇嘛)。俺答汗后又邀请索南嘉措到内蒙古传教,建立了锡勒图召(喇嘛寺),格鲁派信徒逐渐遍于内蒙古、外蒙古。
    达赖四世:云丹嘉措(1589年-1616年)。历代其他达赖都是藏族,唯有四世达赖是蒙古族。万历三十年(1602)被西藏三大寺代表迎回西藏,曾任哲蚌寺和色拉寺的法台。
    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1617年-1682年)。明末,他与四世班禅罗桑曲结合谋,派人赴新疆密召蒙古顾实汗率部进入西藏,推翻了佛教噶举派(白教)法王和农奴主实力人物藏巴汗的统治。顺治九年(1652),达赖五世来到北京觐见清朝皇帝,次年返回西藏。返藏途中,清世祖派人送去金册金印,册封五世达赖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
    达赖六世:仓央嘉措(1683年-1706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顾实汗之孙拉藏汗与第巴桑结嘉错之间发生冲突,拉藏汗杀第巴桑结嘉错,废黜达赖六世仓央嘉措。不久,达赖六世病逝,西藏也一度为新疆的蒙古准噶尔部所控制,直至康熙五十九年,清朝政府才恢复了对西藏的统治。达赖六世很有文学修养,他的抒情诗集在西藏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达赖七世:噶桑嘉措(1708年-1757年)。康熙五十九年由清朝政府派往西藏平叛的军队护送到拉萨。雍正五年(1727),西藏地方又由西藏农奴主的实力人物噶卜伦阿尔布巴、隆布鼐、扎尔鼐等策划,发动武装叛乱,杀首席噶布伦康济鼐。雍正帝又派兵入藏平定了叛乱。为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雍正帝决定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正副二人,其地位与达赖平等,在达赖之下仍设藏王一人,由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继任,受达赖与驻藏大臣的共同领导,处理西藏地方的日常政务。乾隆十四年(1749年),藏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阴谋叛乱,乾隆帝平定叛乱后,决定废除藏王制,政务由噶厦(西藏地方政府)管理,受达赖与驻藏大臣的直接领导。
    达赖八世:强白嘉措(1758年-1804年)。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人以边界课税纠纷为借口大举侵入西藏,占领了整个后藏地区,班禅七世丹白尼马从扎什伦布寺逃至拉萨避难。乾隆帝派福康安率军入藏,收复失地。次年,清军在西藏大败廓尔喀人,廓尔喀国王向清军投降,并立誓永不侵藏,清军乃从西藏撤回。为整顿西藏地方的政务,使其长治久安,乾隆帝令福康安与达赖八世强白嘉措、班禅七世丹白尼马协商,共同议定了《钦定西藏章程》(又名二十九条章程),对西藏的官制、司法、货币、税收、交通、宗教、军事、差役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清朝政府对西藏地方事务的一次重大改革,该章程一直沿用到清末。
    达赖九世:隆朵嘉措,只活了十一岁。
    达赖十世:楚臣嘉措(1816年-1837年),只活了二十二岁。
    达赖十一世:凯珠嘉措(1838年-1855年),只活了十八岁。达赖十二世名成烈嘉措(1856~1875),只活了二十岁。他们都短命而死,是因为当时清朝政府已日趋腐败,驻藏大臣多老朽昏庸,西藏农奴主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逐渐激化,故这几世达赖都作了西藏大农奴主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达赖十二世:赤列嘉措(1856年-1875 年)由咸丰皇帝谕旨、驻藏大臣和热振活佛在罗布林卡的皇帝画像前进行金瓶掣签认定,皇帝赐诏书和礼品。
    达赖十三世:土登嘉措(1876年-1933年)。在位初期,西藏受到英国侵略。他虽力主抵抗,但终因兵败而避难于外蒙古。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第二次条约签订后,清又重新取得对西藏的部分主权,达赖十三世也返回拉萨。但因与驻藏大臣发生矛盾,遂于1910年逃往印度,投靠了英国。辛亥革命后,重返西藏,在英国的保护下,重掌西藏地方政权。从此西藏处于半独立状态,达四十年之久。1933年,达赖十三世圆寂。南京国民政府以“致祭”为名,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黄慕松入藏,追封达赖十三世为“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黄慕松在拉萨曾与噶厦举行谈判。要求承认西藏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西藏服从中央;中央许可西藏自治;以及班禅九世回藏问题等,均没有获得什么结果。黄慕松返回内地时,留了一部分人,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
    达赖十四世:丹增嘉措(1935年~)。出身于青海省湟中县的藏族农民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达赖十四世曾派代表团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一部分农奴主为了抗拒民主改革,发动了武装叛乱。达赖十四世出走印度。

 

    六、达赖与班禅的关系:
    班禅,即班禅额尔德尼,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与达赖喇嘛并称,班禅是梵文“班智达”(意为博学)和藏文“禅波”(意为大)的简称。在藏传佛教里面,班禅是“月巴墨佛”即阿弥陀佛的化身;达赖是“欣然僧佛”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满清君主是文殊菩萨化身。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词,意为“珍宝”,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其驻跸地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拿佛的级别来说,班禅比达赖高级,但是在现实地位上,达赖在政教两方面都高于班禅。
    达赖与班禅个人之间互为师徒,关系颇为密切。
    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系统。“达赖喇嘛”的称号是清顺治帝封的,当时是五世。“达赖”是蒙语“海”的意思。喇嘛,藏语,意为上师。“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是康熙帝封的,当时也是五世。四世班禅名罗桑却吉坚赞,被扎什伦布寺僧众迎请担任池巴。因其精通“五明”,人尊称为“班禅”。
    历史上,班禅和达赖的统治区域不同。藏区按方言划分可以分成卫藏、康巴、安多三块。以拉萨为中心向西辐射的高原大部叫做“卫藏”。这一地区是藏区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达赖统治的地区是卫藏的前藏,就是拉萨、山南地区。所以达赖的冬宫在拉萨,就是布达拉宫。班禅统治的地区是卫藏的后藏,就是日喀则地区,所以历代班禅的主寺就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历史上,清朝中央政权把班禅与达赖置于同等地位,分别由皇帝直接领导,他们都受清朝政府的册封。因此,班禅和达赖之间,互无隶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