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表哥会合,经二二八和平公园,我无意间只拍下和平钟和街对面介寿公园“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纪念碑”与杨森塑像的局部影像,大家来到台湾银行对面,总统府后面的卫队营房力行楼一侧排队过安检,然后再到前侧门进参观入口。大表哥曾在卫队获得上校军衔,表姐夫说人家警卫遇到你是要敬礼的噢,大表哥淡淡一笑答道:退休多年了,现在站岗的年轻人,谁会认得?
一追溯历史,我就不免油然而生一丝酸楚,但我也颇受启示,那就是学会不回避,调整心态直面,始终保持平视境界。
位于台北中正区重庆南路与凯达格兰大道交叉口的“总统府”,可能因正对凯达格兰大道,背对长沙街一段,又为重庆南路一段、宝庆路、博爱路、贵阳路一段所围绕,常会被初访者误以为是“凯达格兰大道一号”。实际上“凯道一号”乃上文所写之“台北宾馆”,而“总统府”真正编号却是“重庆南路一段122号”。
这一座在台北应更显辉煌而更有神秘感的古典建筑,竟同样兴建于日治时期。乙未战争进入尾声,日本在台统治基本稳固,第五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始有兴建永久性厅舍计划,于1907年悬赏5万元日币公开征图,并限定参赛资格为日本本土建筑家。初选阶段七名建筑师分获奖金一千元。最后定稿修改成现今高塔、壮阔庄严建筑模样,设计者为初选第四名森山松之助。
台湾总督府1912年6月1日开工,1915年6月主体完成举行上栋典礼,又经几年施工于1919年3月告竣,总工程费达281万日元。这栋当时全台最高建筑,一直是台湾总督统治台湾的雄伟地标。也因此在二战期间,成为美军轰炸台湾的主要目标之一,虽然日本军方百般伪装防范,最后还是在1945年台北大空袭中,遭到美军轰炸并导致部分建筑物损毁。
台湾光复后,各界为庆祝蒋介石60岁生日,捐款修复此建筑,并由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其改名为“介寿馆”(总统府前的凯达格兰大道旧名亦称“介寿路”)。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郑玄笺:“介,助也。”后人又释,介:祀求;眉寿:长辈。古人认为眉毛长的人寿命也长。以“介寿”为祝寿之词。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召开行政院院会决议总统府与行政院以“介寿馆”为办公地址。该馆还常与蒋介石肖像搭配,成为新台币正反两面之图像。“介寿馆”门首衔牌直至2006年3月25日才由民进党政府取下,正式更换为“总统府”。据称,虽几经沧桑,这座建筑仍保持“文艺复兴巴洛克式”的庄严和简洁霸气。中央塔、角塔、卫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节奏和粗面砌筑基座与柱式主出入口,混合成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纯客观的建筑艺术欣赏,这座办公楼的设计确实很有些独到之处。
整体建筑以一楼为基座,从正大门的回车道、 台阶入府便直上二楼。依礼仪,正大门仅供最高正副领导及晋见宾客进出。二楼敞厅高十六点五米,耸立的柱顶雕饰精凿细琢,Y字梯拾阶而上,孙中山铜像与民国国徽高踞Y字梯正中央,Y字梯是当局领导人与宾客的行经之路。现在,游客都可以在楼梯前与“马英九”合影留念。
三楼绿厅不仅是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当局对外文化、经济、政治交流互动的袖珍舞台。有人认为,现行布置理念以古迹为本,将20世纪初的建筑空间,在21世纪浓缩升华成为融合历史、古迹建筑、工艺创作与艺术鉴赏价值,并与能具体展现出新时代“文化、自然、人文与生命力缩影”的新精神形象,让游客置身其中,体会到文化的本质与蕴涵的盎然生机。
晴厅原为日治时期总督办公室,战后改为总统会客室,是接待外宾的最主要场所,采用明亮耀眼的蓝色,布置兼具现代与抽象美感的艺术风格。以“虹”为名的宴会厅,意含上天给这块土地最永恒的美好承诺以及汇集人文思维与宏观艺术的空间。整体色调以红金色为主,稳重高尚又不失欢愉气氛,而彩虹意象如同桥梁,是跨界两端联系沟通的象征,且虹之七彩也象征多元并存、交流融合。
大礼堂可容纳四百多人集会,日治时期称会议室,为矩形大跨距空间,天花板装修成平缓曲面,有精致华丽的通气孔,两侧各有两道门出入。整体建筑为巴洛克式,高八米的拱形屋顶,结构精巧,两旁开八个弧形的天窗,会场四周衬饰着十二盏朴实典雅的壁灯,清晰、舒适的回音效果,是台湾当局的中枢庆典集会厅堂,也是音乐会、茶会、宴会、记者会等重要活动举办的地点。
四楼是当局领导人处理公务、签署文件、思考与决策的地方,没有开放参观。
位于馆楼中心区的南、北庭苑,现在的北庭苑全是绿色,不仅提供了良好的视觉享受,而且对局部气候改善也有相当帮助。北苑以台湾省花梅花的五花瓣为造型,中庭广场则用花岗石板做渐层同心圆,说有凸显万民同心、心系台湾的意念。外环则配置环形水池,观景平台与弧形座椅供员工休憩。
现在的南苑以民国国徽十二道光芒为图案,象征台湾欣欣向荣。两苑配置形状相互对称,且面积相等,庭苑中心各植有一棵稀有保育植物台湾油杉,藉以彰显松柏长青意念。
中央塔楼高六十米,当年可俯瞰整个台北市街,堪称日治时期全台湾最高的建筑物。原最初设计仅六层,但为突显殖民者权威,故提高至11层。塔顶由下而上巧妙地由四面转为八面,并增加了造型简洁的立体柱式外装饰。据中评社报道,在台湾只要被问这座楼最高层是谁,大部分人都会说是马英九。其实中央塔楼最高层,平常除了几个宪兵每天执行升降旗外,包括马英九也从来没上去过呢。要上塔楼顶,必须从五楼起再走上坡度60度,一共127个木制阶梯才能到达。
史料展览室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与钓鱼岛(台湾人习惯称钓鱼台)主权相关的史料比较翔实客观,基本上没有主办者的评论,而是非曲直参观者却会自有判断。但很有些学者风度的中年男导游的国语讲解引起了我的兴趣,他显然带的是大陆旅游团,语言颇有中国情感,谈中国而豪迈言日本而幽默,知识丰富而运用自如,功底扎实而热忱敬业。我不禁想起那天在高雄打狗英国领事馆旧址游览时碰到的那个也是带大陆团的中年男导游,手拿一小枝刺竹桠,把“打狗”相关风土的历史人文讲得深入浅出老少咸宜引人入胜。
我对“总统府艺廊”所展示的从总督府到总统府和当局最高领导变迁史没太留意,参观结束出来,却很感慨连当局的最高行政机关也没建围墙来严密遮蔽--尽管其警卫足够严密。到今天写此文时,我从网上把2008年4月刻在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纪念墙上的碑文抄录下来:
台湾实施戒严期间(1949年5月20日-1987年7月14日)及其前后,有许多仁人志士遭受逮捕、羁押或枪杀,时间长达四十多年。此种惨痛事实形成恐怖气氛,笼罩整个社会,成为台湾人民挥之不去的梦魇,影响社会发展至深且巨,史称“白色恐怖”。
昔日威权体制下,统治者高高在上,迫害人权,剥夺自由,造成无数生命的陨落、家庭的破碎和种种不公不义,举国上下遂长期处于不安与恐惧之中。1990年代之后,在国人流血流汗,持续努力下,台湾走出威权统治,逐渐形成自由民主的社会。
保障人权,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民主国家所服膺的普世价值。我们不仅要追求历史真相,追究责任,更应记取教训,使执政者不再重蹈覆辙。因此建立纪念碑,祈愿台湾从此成为民主、自由、人权和正义的国家。
碑文竟称台湾为国家,显然是民进党意识使然,但当初北区工程会表示,纪念碑兴建目的是为了追思过去苦难、记取教训,纪念碑坐落于介寿公园一隅,位于凯达格兰大道与怀宁街口,面对“总统府”前广场,位置显目,深具历史及时代意义。
因为急着赶回中正纪念堂观看仪队交接仪式,台湾博物馆我也没能见识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