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自由广场前往凯达格兰大道与大表哥会合的路上,我们先经过景福门(俗称府城东门,另名照正门。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66年整修为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至今),走过传言为违章建筑将被拆除现已人去楼空的李登辉曾经的官邸,与台湾人自嘲为窗口开得太窄的外交部大楼隔路相望,表姐夫边走边介绍,推荐我在大表哥未到之际先参观著名的台北宾馆。
门牌号码为台北市黎明里凯达格兰大道1号的台北宾馆,曾经是专门接待国宾或举办庆祝活动的神秘场所,2003年7月因蚁患封馆翻修,2006年6月后才定期开放(每月一天,安检严格)公众参观,2008年后可每天8点至下午4点参观,11月,海协会长陈云林首次访台,马英九在这里会见了陈云林一行,短短几分钟,双方发言和互致礼品,台北宾馆见证,一起载入史册,2010年后不再设安检和查验证件,并可室内关闭闪光灯拍照,2014年元旦又推出“百年回眸-台北宾馆的故事”主题文物展。我感觉,与接待宾客不再有关的宾馆,俨然就是一个纯粹的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历史人文博览园。
台北宾馆兴建于日治时期,原名“台湾总督官邸”,供那时的日本总督居住和宴请贵宾、皇族使用。十几年后木质屋顶因白蚁侵蚀朽坏,于1911至1913年改建,原文艺复兴样式改为华丽的巴洛克形式,屋顶换成了马萨式,木屋架也换成了钢骨,阳台立柱从单柱变成罗马双柱等等,成为典型的第二帝国风格法国宫廷式建筑。内部改建采用榉木拼花地板、维多利亚磁砖和壁炉(英国进口)、毛绒地毯、丝织窗门帘,以及巴洛克式花叶雕饰,金箔缠绕细脚纹路的垂吊水晶灯,每间屋子都是华丽的灰泥雕塑和装饰。不过,在西式风格中其实也有不少中式细节。官邸大门位于院落一角,并不宽大,铁门上镂刻着两只大大的蝙蝠,显然取自“蝠”与“福”同音的吉祥意,门的边饰也是整齐的“寿”字,颇有中西合璧味道。
门内是一条弯弯的林荫道,走过拐角,一座美丽的巴洛克式小楼方映入眼帘。坐北朝南的“洋馆”,正前方是石砌的圆形喷泉,流水潺潺;周围绿树婆娑,碎石小路蜿蜒成景。官邸庭园分为前庭和内庭,前庭为西洋风格庭园,为前庭西式建物群的附属空间;内庭则是日本式回游式庭园,为台湾第一个日本式庭园。两者在台湾庭园文化上均有重要价值。可以想见,当初住在如此富丽堂皇高雅舒适的官邸(宾馆)里,饭后茶余再悠哉游哉信步于前庭或内庭,那是多么惬意和自得的感觉呀。如此大手笔的兴建和改建,除了要彰显统治者的特殊身份外,总督府最初的住宅机能也转变成了以接待贵宾,迎接皇室成员为主的特别功能。改建后最重要的一次接待便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后来的昭和天皇)。有时也利用官邸来宴请各地仕绅和观赏表演等。二战结束后,官邸改为台湾省主席使用,1950年拨交总统府,改称台北宾馆至今。
又是一番走马观花,大表哥乘捷运已到,我们也刚好走出官邸大门。我的思绪还缠绕在“主题文物展”上,只关注建筑艺术倒不失为一次美的浏览,但一经“日治时期”引发起相应历史联想,却难免会潜滋暗长出一阵阵的酸涩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