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奔走在灾区的那些日子(一)
分享:
时间:2014-09-05 浏览:340 投稿:聚甲醛车间 文作者:聚甲醛车间 戚瑛 文作者二: 文作者三: 图作者:聚甲醛车间 戚瑛 图作者二: 图作者三:

    随着最后一批救援部队的撤离,鲁甸8.03地震抢险救灾转入了震后重建,我们一家3口也于8月22日从鲁甸返回了工作地。从8月5日进入灾区到8月15日,整整11天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往返于灾区送饭送水果,每一位参与者都无怨无悔,每一位参与者都尽心尽力。我想,有些东西能记录下来总是好的。

 

    8月4日  晴  星期一

 

    8月3日下午16:30分鲁甸龙头山镇发生了6.5级地震,当天晚上整个鲁甸县城大批的军车就已抵达,而由于通往龙头山的路全部中断,所有车辆和物资无法进入,救援官兵只能徒步进入灾区,救援物资从西门垭口处一直排到太阳湖,绵延数公里。

 

    8月4日晚,几位老人聚在一起商议一个重大的决定,她们分别是我65岁的老妈,72岁的四姨妈,64岁的五舅和五舅妈(她们和我老妈是表姐弟),那就是看到灾区的灾民和救援队员们没有饭吃,想要做饭送往灾区。这个决定马上得到了我们的支持,灾难发生在自己的家门口,能为灾区做点什么,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说干就干,方案马上就拿了出来,几位老人决定先拿出1万5千元做为启动资金,能坚持多久就先坚持多久。因为我们都是回民,所以餐具就先借用文屏清真寺的,全部都是大灶,大木甄子,大锅,两个大甄子一次可以蒸350斤大米,足够1000多人用餐了。

 

    8月5日  阴有小到中雨  星期二

 

    早上5点多,天才麻麻亮,老妈她们就已出门上清真寺开始烧火,泡米,蒸饭。今天是送饭的第一天,蒸了300斤大米,肉是必不可少的,菜因为要考虑到清洗方便,所以就选择了豆腐炒西红柿,青椒炒豆荚,酸菜炒蘑芋,肉汤炖萝卜,芹菜炒肉,每天要保证两个菜,一个炒肉。在老妈的统一安排下,大家洗的洗,切的切,一直忙活到11点左右,我们的饭和菜全部准备妥当,装上了两辆小货车出发了。

 

    从西门垭口开始,所有进入灾区的车辆都进行了交通管制,一路上有很多志愿者和救援战士们徒步背着水和物资行进着,每一个人都步履匆匆,每一个人又都坚毅果敢。指挥交通的特警们沙哑着嗓音,指挥着所有进入灾区的车辆,为的就是保障整条生命线的畅通,他们已经3天没有休息了,而当我们要把热腾腾的饭菜盛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拒绝了,表示让我们把饭送给其他更需要的人。

 

    我们的车走走停停,在下午3点左右的时候,终于到达了去龙头山的必经之路,沙坝。因为去龙头山的路正处于抢修之中,除了急救车和救援车辆,其余车辆一律不得进入。所以我们就把车停在了去沙坝的岔路口,每一个进入龙头山的人都要从此处经过。不时有急救车从我们身边急驰而过,里面坐满了从龙头山转运出来的伤员们。已经吃了几天方便面的灾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们,看到有热饭热菜,马上就围拢过来,我们准备的1300多个饭盒,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分发完了,过往的救援车辆因为不可能停下车来,我们就把饭装好,从车窗内递给他们。志愿者们也3盒5盒的用手提,用包背,从沙坝步行进入龙头山,把装好的饭菜帮我们送往灾区。

 

    等我们返回家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

 

    8月6日  晴     星期三

 

    今天,到达震中龙头山的钢架桥终于连通。我们拉上1000多人的饭菜又出发了。从沙坝到龙头山的路,一侧要提防山上的落石和滑坡,而另一边是水流湍急的堰塞湖峡谷,道路上随处可见坍塌后被清理出来的痕迹,不时还会有小石子滚掉下来,所有的人员和车辆都行进得小心翼翼。

 

    龙头山的气温估计得有30来度,太阳又大又毒,我们坐在车箱里颠簸前行。空气里不时飘来一阵阵腐尸的味道。战士们背着装备从我们身边快速通过,年轻的脸上透出孩子气,更透出一种在灾难面前的责任与担当。从我们的战士到我们的普通民众、志愿者们,目光所到之处,你所能看到的就是一种期盼与希望,你所能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力量与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的信念与决心,只有在此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深刻含义。我们沿途分发盒饭,一直把小货车开到了龙头山镇龙泉小学门口的空地上,对面就是最大的灾民安置点,今天,我们的饭菜直接送到了他们的手上。

 

    直升机每隔半个小时就会在这里起降一次,运来物资,接走重伤员,无数的志愿者和救援人员忙碌于此,不时可见消防官兵和身着迷彩服的解放军战士们,抬着已经逝去的生命神情凝重地慢慢走过,所有的人都驻足远送,愿逝者安息!生命的脆弱在于此,生命的不屈也在于此!

 

    8月7日  晴    星期四

 

    像往常一样,老妈照例5点多就走了,都是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看着她们和我们年轻人一样每天早出晚归,没有一丝空闲,心里又担心,又为她们的这种精神所感染,我们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今天,从北京来的一个20多岁的小姑娘、四个从昆明和昭通来的年轻帅小伙,听说我们自发组织给灾区送饭,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毫不犹豫就加入了进来。而当时我们预计只能做三天饭的资金(每天肉、菜、米、油、水果,这些所有费用需要将近5000元左右),也因为越来越多人的加入,而得已继续坚持。

 

    从我们这个民间组织自发组成的第一天起,每天都会有新成员加入,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只有8岁。我不知道她们的名字,只知道她们和我们有着同一个念头:灾区的人们太可怜了,房子没了、亲人没了;救灾的战士们太辛苦了,为了救别人,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我们这算什么呀!

 

    老妈的声音已经彻底嘶哑了,虽然是个65岁的老人,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她来统一布置安排,想劝她休息一下,那又是不可能的事。

 

    重复着往日的工作,同样是两个菜一个肉,300斤大米。做出来三大桶菜,两大甄饭,一个大甄子需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还有1000多斤苹果和梨。一刻也不能耽误,我们麻利地装车上路了。

 

    随着钢架桥的连通,救援的物资也开始慢慢一批批运抵灾区,灾民安置点也组织人员烧火做饭,供应给灾民们热饭热菜。但在我们这个分发点,龙泉小学门口,每天依然有无数的灾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们吃着我们送来的饭菜。用他们的话说,我们的饭菜,不是仅仅可以填饭肚子,而是因为特别好吃。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都会笑起来,这是对我们每个参与者的最好赞誉。

 

    8月8日    晴转阴     星期五

 

    从8月4日开始,一位救援战士被落石击中并失踪的消息就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我们有一种不祥的预兆,但同时又希望着奇迹能发生。8月8日,我们的车照例行进在去灾区的路上。走到一个路段时,前面出现了一列军人正在路边整装站立。车辆经过他们面前,我从车里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不算清晰的照片。

 

    晚上,回到家里我才知道,那列队的军人正是失踪战士谢樵的战友们,今天谢樵的遗体终于被找到了,他们在迎接自己的好兄弟谢樵回家。

 

    谢樵,一位年仅24岁的年轻战士,当我写下这个名字的时候,那张目光坚定,随后纵身一跃的身影出现在眼前,眼泪已不能控制地滚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子弟兵们,每一次当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面临灾难的时候,第一个冲上去的就是他们,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他们!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荆棘遍布;不管前面是龙潭虎穴,还是万丈深渊,那一片橙红色和迷彩服们,永远吓不倒、压不弯,他们义无反顾,舍身取义。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哪里有他们,哪里就燃起希望!他们是我们共和国的脊梁,他们有着我们可以依靠的肩膀和力量,他们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谢樵,一个兄弟、一名战士、一位英雄、一面旗帜!他把自己留在了鲁甸这片热土上,他的名字我们将永远铭记!

 

    8月9日   晴转阴,有小雨    星期六

 

    今天是往返于灾区的第5天了,几个指挥交通的特警们,看到我们的送饭车,就对着我们微笑,叮嘱我们慢点,注意安全。

 

    四个老人一个不少地全部出发,每天这样来回的颠簸,要说不担心她们的身体,那是假话。怕她们太累,我就劝她们留下休息一天,老人说:“没有爱心就没有良心,帮助别人的时候,怎么会累呢?”

 

    而在灾区,我们看到,短短的几天时间,灾区一切都井然有序。孩子们排着队嬉笑着等待去淋浴,净化过的饮用水,装在一个大气囊里,源源不断地供给需要饮用的人们,医疗点、食品物资发放点、各个救助站、以及沿途收捡垃圾的志愿者们,所有人都在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字,那就是爱!

 

    在我们快要返回的时候,天开始下起雨来,气温一下子骤降几度。由于返回搭车的志愿者们很多,驾驶室早已坐不下了,我们年轻人就全部坐到了车箱里。这种违章行为在平日里是绝对不允许的,但现在,把想要搭车的志愿者们载上一程,却是必须的。

 

    一下雨,天很快就暗下来了,路面也变得比较湿滑。我们的小货车晃晃悠悠地绕着山路艰难行进,坐在车箱里的我,心里有一些担心。还好,我们的车顺利地走出了龙头山,驶上了去县城的柏油路。风在耳边呼呼刮过,雨一直就没有停过。大家都穿着短袖,因为冷说话的声音都有些发颤了。这时不知道是谁哼起了一首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少响亮......一瞬间,合着风声,雨声,全车箱的人放声高唱,那么尽情,那么高吭,每个人都饱含深情,每个人都热泪满眶。那一刻,祖国这个字变得如此具体而崇高。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