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从新北市瑞芳区海岸转入基隆市区天又下起雨来,我们照原来设想的要到万里渔港吃海鲜,便穿城而过直奔野柳去了。
我曾在前面的某文中提到,新北市即原来的台北县。除人口最多外,行政区域也最独特,十几个区完全环绕台北市,四个区三面拥抱基隆市。野柳位于新北市万里区,遐尔闻名的野柳地质公园就处在大屯山系突出海面,长约1700米,宽仅约250米的岬角上。即基隆市西北方约15公里处。
刚进入野柳风景区,雨就停了,沿步道而行,但见一路都是奇特的地质景观。据地质科研结论,千万年来,这里受造山运动的影响,深埋海底的沉积岩上升至海面,产生了附近海岸的单面山、海蚀崖、海蚀洞等地形,再加上海蚀、风蚀等在不同硬度岩层上的作用,造就了蜂窝石、烛状石、豆腐石、蕈状岩、壶穴、溶蚀盘等绵延罗列的奇特景观。
有人把野柳地质奇观概括分为三区。第一区属于蕈状岩和姜石的主要集中区。在第一区中可看到蕈状岩的发育过程,同时也有丰富的姜石、解理、壶穴与溶蚀盘,著名的烛台石与冰淇淋石也在本区。
第二区的地景与第一区相似,皆以蕈状岩及姜石为主,但数量比第一区少,著名的女王头、龙头石与金刚石皆位于本区。靠近海边可看到三种形状特别的岩石,分别取名为象石、仙女鞋和花生石。三者都是岩层中形状特殊的结核,经过海水侵蚀后而突出于海边的小地景。
第三区是野柳另一侧的海蚀平台,比第二区狭窄,平台一侧紧贴峭壁,另一侧底下则是急涌的海浪,在这里可看到不少怪石散置期间,其中,较特殊的有二十四孝石、珠石、玛伶鸟石,三者都是形状特殊的结核,经过海水侵蚀后所呈现(可惜我没有拍摄到)。第三区同时也是野柳地质公园内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蕈状石的演育过程要历经千百万年,一颗颗活像大香菇的髦状石,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风景。因外观像是一柱擎天的巨型香菇,因此又称为擎柱石,整个野柳公园内有180余个,完整地呈现着蕈状石的演育过程。
“女王头”雍容尊贵的形态,不仅早已成为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而且现在和将来都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女王头本身就是一个蕈状石,形成原因和其他蕈状石大致相同。“女王头”颈子修长,脸部线条优美,极像昂首静坐的尊贵女王。科学家预估女王头的脖子会因海水及风、雨溶蚀而变得越来越细,可能在(2014年的)25年后断掉,如何保护又成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难题。
野柳地质公园突出于台湾北海岸的狭长海岬,形似方舟,大陆温岭人肖草(郑福友)《野柳地质公园》诗作了极佳写照:“野柳水拍雨潇潇,墨客匆匆忙聚焦;砚池走兽姿百态,清梦远古方舟漂。”
我们游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天又下起雨来了,并且越下越大,游客们撑起雨伞,穿上雨衣,但风大起来了,拍照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部分人都往回走了。担心两位女士受不了,我们也赶紧往回走,不免又遗漏了一些景观。